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9页 |
绪论 | 第9-13页 |
一、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二、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0-12页 |
三、本文研究思路及方法 | 第12页 |
四、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| 第12-13页 |
第一章 企业并购融资及相关理论概述 | 第13-21页 |
第一节 并购融资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13-15页 |
一、并购的定义 | 第13页 |
二、融资范围的界定 | 第13-14页 |
三、并购融资的定义 | 第14-15页 |
第二节 企业并购融资理论 | 第15-21页 |
一、企业并购理论 | 第15-17页 |
二、企业融资理论 | 第17-21页 |
第二章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融资现状及问题分析 | 第21-33页 |
第一节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融资方式的现状 | 第21-25页 |
一、内源融资方式 | 第21页 |
二、外源融资方式 | 第21-25页 |
第二节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融资存在的问题 | 第25-28页 |
一、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中债务性融资存在问题 | 第25-27页 |
二、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中股权融资存在问题 | 第27-28页 |
三、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中混合性融资存在问题 | 第28页 |
第三节 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融资的因素 | 第28-33页 |
一、政府干预过多,国企改制仍不完善 | 第28-30页 |
二、资本市场不完善 | 第30页 |
三、法律法规不完善 | 第30-31页 |
四、金融中介机构治理机制不完善 | 第31-33页 |
第三章 中美两国并购融资方式的比较及思考 | 第33-38页 |
第一节 中美两国并购融资方式的比较 | 第33-35页 |
一、债务融资比较 | 第33页 |
二、股权融资比较 | 第33-34页 |
三、混合融资比较 | 第34页 |
四、特殊融资比较 | 第34-35页 |
第二节 对美国并购融资方式的思考 | 第35-38页 |
一、美国上市公司并购融资方式选择遵循“融资优序理论” | 第35页 |
二、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融资存在“逆向选择”问题 | 第35-36页 |
三、“逆向选择”阻碍我国资本市场的均衡发展 | 第36-38页 |
第四章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融资方式的决策分析 | 第38-51页 |
第一节 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融资方式选择的因素 | 第38-41页 |
一、宏观因素 | 第38-39页 |
二、微观因素 | 第39-41页 |
第二节 不同融资方式的成本及风险分析 | 第41-46页 |
一、融资成本比较 | 第41-42页 |
二、融资风险比较 | 第42-44页 |
三、并购融资方式的选择 | 第44-46页 |
第三节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中的融资结构设计安排 | 第46-51页 |
一、现有主要融资方式分析 | 第46-48页 |
二、结构设计安排 | 第48-51页 |
第五章 实现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融资最优顺序的途径 | 第51-58页 |
第一节 科学决策最优融资方式,合理运用现有并购融资方式 | 第51-52页 |
一、遵循融资优序理论,依据资金流动性作为决策前提 | 第51页 |
二、遵循股东利益最大化原则,合理运用现有各种融资方式组合 | 第51-52页 |
第二节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,为并购融资创造良好的环境 | 第52-54页 |
一、发展创业板市场,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| 第52-53页 |
二、推动证券发行制度改革,进行保荐制度创新 | 第53页 |
三、大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,提高债务融资比例 | 第53页 |
四、建立风险投资退出机制,促进资金循环流动 | 第53-54页 |
第三节 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,适度放松金融管制 | 第54页 |
一、完善换股并购的有关法律法规及其操作细则 | 第54页 |
二、完善债券发行法律制度 | 第54页 |
三、完善税收法律制度 | 第54页 |
第四节 提高金融中介机构的实力,促进并购融资的发展 | 第54-56页 |
一、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 | 第54-55页 |
二、增强投资银行市场竞争力 | 第55页 |
三、其他中介机构的建设 | 第55-56页 |
第五节 不断完善各种并购融资方式,并积极探索方式创新 | 第56-58页 |
一、紧抓并购贷款发展机遇 | 第56页 |
二、大力发展股权投资基金 | 第56-57页 |
三、积极探索方式创新 | 第57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0页 |
致谢词 | 第60-61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