超立方体网络中容错组播的研究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9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·互连网络 | 第12-13页 |
·互连网络的分类 | 第12页 |
·通信模式 | 第12-13页 |
·路由算法 | 第13页 |
·容错通信的必要性 | 第13-14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7页 |
·超立方体网络 | 第14-15页 |
·容错模型 | 第15-17页 |
·容错组播 | 第17页 |
·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| 第17-19页 |
第2章 基础知识 | 第19-29页 |
·超立方体网络 | 第19-21页 |
·超立方体及相关定义 | 第19-20页 |
·超立方体的构造方法 | 第20-21页 |
·局部k 维子立方体连通模型 | 第21-23页 |
·局部k 维子立方体概述 | 第21-22页 |
·局部k 维子立方体连通模型及相关定义 | 第22页 |
·有关局部k 维子立方体连通模型的定理和推论 | 第22-23页 |
·局部k 维子立方连通超立方体的可达性模型 | 第23-27页 |
·可达性模型的定义 | 第23-24页 |
·路由表的结构 | 第24-26页 |
·可达结点与外连结点的关系 | 第26页 |
·可达性模型性质 | 第26-27页 |
·超立方体网络中的经典组播算法 | 第27-28页 |
·LEN’s 组播树算法 | 第27页 |
·Sheu’s 组播树算法 | 第27-2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第3章 基于可达性模型的容错组播算法的改进 | 第29-49页 |
·超立方体网络中容错组播的思路分析 | 第29-31页 |
·基于可达性模型的容错组播算法 | 第31-33页 |
·算法思想 | 第31-32页 |
·算法描述 | 第32-33页 |
·基于可达性模型的容错组播算法分析 | 第33-34页 |
·改进的容错组播算法 | 第34-46页 |
·算法思想 | 第34-35页 |
·算法描述 | 第35-39页 |
·算法及复杂度分析 | 第39-40页 |
·实例分析 | 第40-46页 |
·组播树的维护机制 | 第46-48页 |
·结点的加入 | 第46-47页 |
·结点的退出 | 第47-4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第4章 路由表优化更新算法 | 第49-59页 |
·引言 | 第49页 |
·基于可达性模型的路由表更新算法 | 第49-51页 |
·路由表的初始化 | 第49-50页 |
·本地结点向其邻结点发送消息 | 第50页 |
·本地结点收到来自邻结点的消息 | 第50-51页 |
·邻结点在阈值时间内无消息发送 | 第51页 |
·现有的路由更新算法分析 | 第51-52页 |
·路由表优化更新算法 | 第52-57页 |
·路由表优化更新的思想 | 第52-53页 |
·路由更新包 | 第53-54页 |
·路由表的初始化 | 第54页 |
·邻结点可达性测试 | 第54-55页 |
·路由表信息交换:消息发送 | 第55-56页 |
·路由表信息交换:消息到达 | 第56-57页 |
·算法复杂度分析 | 第57页 |
·错误结点的判定 | 第57-5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8-59页 |
第5章 仿真实验与性能分析 | 第59-69页 |
·OMNET++仿真平台 | 第59-62页 |
·OMNET++的特点 | 第59-60页 |
·OMNET++的原理 | 第60-61页 |
·OMNET++的仿真流程 | 第61-62页 |
·仿真场景与性能指标 | 第62-63页 |
·实验设置 | 第62-63页 |
·性能指标介绍 | 第63页 |
·改进的容错组播算法性能测试与分析 | 第63-66页 |
·路由表优化更新算法测试与分析 | 第66-6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8-69页 |
结论 | 第69-7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1-7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| 第75-76页 |
致谢 | 第76-77页 |
作者简介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