软岩铝土矿岩体质量可视化分级及工程应用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9页 |
·工程概况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课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| 第11-12页 |
·国内外岩体质量分级方法与技术手段及其发展趋势 | 第12-16页 |
·国内外岩体质量分级方法简介 | 第12-15页 |
·岩体质量分级方法特点分析与发展趋势 | 第15-16页 |
·论文技术路线及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6-19页 |
·本项目的研究技术路线 | 第16-17页 |
·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及创新点 | 第17-19页 |
第二章 铝土矿区工程地质条件 | 第19-27页 |
·矿区地理 | 第19页 |
·井巷工程地质条件 | 第19-26页 |
·地形地貌 | 第19页 |
·矿区地质 | 第19-25页 |
·各岩层性能评价 | 第25页 |
·地下水 | 第25-2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6-27页 |
第三章 岩体质量分级方法的选择与参数确定 | 第27-37页 |
·岩体质量分级方法的选择 | 第27-32页 |
·岩体质量分级方法比较 | 第27-32页 |
·岩体质量分级方法的选择 | 第32页 |
·南非RMR法简介 | 第32-34页 |
·RMR法影响参数简介 | 第34-36页 |
·完整岩体单轴抗压强度(UCS) | 第34页 |
·岩体质量指标(RQD) | 第34-35页 |
·节理间距(J_s) | 第35页 |
·节理条件(J_c) | 第35页 |
·地下水情况(J_w) | 第35-36页 |
·基本RMR值的修正 | 第3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第四章 岩体质量分级结果 | 第37-53页 |
·工程参数取样方法 | 第37-42页 |
·岩体构造调查规范 | 第37页 |
·岩体构造调查方法 | 第37-42页 |
·工程岩体调查 | 第42-48页 |
·工程取样分布 | 第42-44页 |
·工程岩体参数取样结果 | 第44-48页 |
·岩体质量分级结果 | 第48-52页 |
·岩体质量初步分级 | 第48-49页 |
·岩体质量详细分级 | 第49-5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
第五章 岩体质量分级三维可视化模拟 | 第53-75页 |
·DIMINE软件介绍 | 第53-54页 |
·DIMINE软件简介 | 第53页 |
·DIMINE特点 | 第53-54页 |
·DIMINE功能 | 第54页 |
·基于DIMINE软件的岩体质量分级三维可视化 | 第54-74页 |
·地质数据库的建立 | 第54-55页 |
·数据检验 | 第55-56页 |
·创建钻孔数据库 | 第56-58页 |
·约束文件的建立 | 第58-61页 |
·块体模型的建立 | 第61-63页 |
·样品统计规律分析 | 第63-64页 |
·变异函数的确定 | 第64-69页 |
·估值 | 第69-72页 |
·岩体质量分级可视化 | 第72-7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4-75页 |
第六章 岩体质量分级成果实际应用 | 第75-92页 |
·岩体质量分级工程应用背景 | 第75页 |
·二次支护分析 | 第75-77页 |
·矿区巷道顶板破坏分析 | 第75-76页 |
·采用的理论方法 | 第76页 |
·影响因素分析 | 第76-77页 |
·理论分析 | 第77-81页 |
·传统Verhulst模型缺陷分析 | 第77-78页 |
·改进Verhulst模型分析 | 第78页 |
·改进Verhulst模型 | 第78-80页 |
·灰色效果测度分析 | 第80页 |
·顶板破坏规律分析 | 第80-81页 |
·南川铝土矿区二次支护分析 | 第81-90页 |
·矿区巷道围岩基本情况 | 第81-82页 |
·矿区顶板位移观测及预测 | 第82-85页 |
·灰色效果测度 | 第85-86页 |
·顶板破坏规律分析 | 第86-87页 |
·二次支护方案拟定 | 第87-9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90-92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92-94页 |
·结论 | 第92-93页 |
·展望与建议 | 第93-9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4-98页 |
致谢 | 第98-9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| 第9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