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3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3-30页 |
·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3-14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3-14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4页 |
·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| 第14-22页 |
·研究对象 | 第14-15页 |
·概念界定 | 第15-22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22-27页 |
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22-24页 |
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24-27页 |
·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27-29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27-28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28-29页 |
·创新点与不足 | 第29-30页 |
·创新点 | 第29页 |
·不足 | 第29-30页 |
第2章 中医图式符号的发展 | 第30-53页 |
·起源 | 第30-37页 |
·中医产生的地理环境 | 第30-32页 |
·早期巫术对中医图式符号的影响 | 第32-35页 |
·劳动实践对中医图式符号的形成与影响 | 第35-37页 |
·中医及其图式符号的发展与流变 | 第37-49页 |
·中医图式符号的萌芽时期 | 第37-39页 |
·中医图式符号的定形 | 第39-41页 |
·图式符号的发展 | 第41-43页 |
·图式符号的不断完善 | 第43-46页 |
·图式符号的衰落 | 第46-49页 |
·图形符号标准化进程及中医符号使用现状 | 第49-53页 |
·图形符号设计的标准化进程 | 第49-50页 |
·中医符号使用现状 | 第50-53页 |
第3章 中医图式符号的基本特征 | 第53-74页 |
·中医图式符号的分类 | 第53-67页 |
·自然气象符号 | 第53-55页 |
·卦象符号 | 第55-57页 |
·动植物符号 | 第57-60页 |
·人物符号 | 第60-66页 |
·复合符号 | 第66-67页 |
·中医传统图式符号的组织结构 | 第67-70页 |
·同心圆结构 | 第67页 |
·对称结构 | 第67-68页 |
·循环结构 | 第68-69页 |
·总分结构 | 第69-70页 |
·"十"字、"米"字结构 | 第70页 |
·中医图式符号的造型特点 | 第70-74页 |
·概括与抽象 | 第71-72页 |
·灵动与秩序 | 第72页 |
·分解与重构 | 第72-74页 |
第4章 中医传统图式符号的审美特征及文化内涵 | 第74-106页 |
·中医图式符号的审美产生及特征分析 | 第74-84页 |
·中医图式符号传达的形式美 | 第74-77页 |
·中医图式符号的审美特征 | 第77-84页 |
·中医传统图式符号的文化内涵 | 第84-106页 |
·阴阳五行理论对中医图式符号的影响 | 第84-90页 |
·道家思想对中医图式符号的影响 | 第90-96页 |
·道教对中医图式符号的影响 | 第96-99页 |
·儒家思想对中医图式符号的影响 | 第99-103页 |
·佛教艺术对中医图式符号的影响 | 第103-106页 |
第5章 中医传统图形符号的局限与拓展 | 第106-133页 |
·关于中医传统图形符号认知度的相关调查 | 第106-108页 |
·调查对象及方法 | 第106-107页 |
·调查结果 | 第107-108页 |
·中医传统图形符号的局限性 | 第108-111页 |
·手工化倾向明显,难以规范统一 | 第108-109页 |
·图形注重装饰细节,缺乏共性 | 第109-110页 |
·图形过于依赖文字说明,缺乏独立性 | 第110-111页 |
·管理混乱,图形使用界限不清 | 第111页 |
·中医传统图形符号的拓展 | 第111-133页 |
·注重功能性,统一形象 | 第111-114页 |
·注重设计的级层差异化 | 第114-118页 |
·借鉴传统图案的造型规律 | 第118-122页 |
·借鉴传统图案的艺术符号 | 第122-133页 |
第6章 基于传统的现代中医图形符号设计探索 | 第133-203页 |
·设计背景 | 第133-139页 |
·中医公用信息图形符号的标准化的国际需求 | 第133-137页 |
·中医形象提升的需求 | 第137-139页 |
·设计步骤 | 第139-177页 |
·中医形象概念提炼 | 第139-160页 |
·中医形象概念到图形符号的转化 | 第160-177页 |
·设计方法 | 第177-188页 |
·中医图形符号设计的分级处理 | 第177-182页 |
·中医基础公共系统符号的标准化设计 | 第178-180页 |
·中医图形符号中非共享目的的个性化设计 | 第180-182页 |
·典型符号设计 | 第182-188页 |
·设计成果 | 第188-203页 |
·养生理论图形符号设计方案 | 第188-189页 |
·疾病理论图形符号设计方案 | 第189-190页 |
·疗法理论图形符号设计方案 | 第190-191页 |
·诊法理论图形符号设计方案 | 第191-192页 |
·生命理论图形符号设计方案 | 第192-193页 |
·药物理论图形符号设计方案 | 第193-203页 |
7 结论 | 第203-208页 |
·建立中医公用信息图形符号素材库 | 第203-206页 |
·借鉴中医名词研究成果,广泛征集图形信息 | 第203-205页 |
·建立中医标志化公用信息图形符号设计的审定机构 | 第205-206页 |
·中医标志化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的应用及管理策略 | 第206-208页 |
·完善中医学图形符号数据库 | 第206页 |
·构建国内外信息交流平台,建立国际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| 第206-207页 |
·对已审定的中医图形符号进行普及宣传,加强监督管理 | 第207-20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08-212页 |
致谢 | 第212-213页 |
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| 第213-214页 |
附录B 问卷调查 | 第214-220页 |
附录C 公用信息图形符号第六部分:医疗保健符号 | 第220-236页 |
附录D 中医大事年表 | 第236-243页 |
附录E 中药材分类 | 第243-244页 |
附录F 湖北省中医药发展情况 | 第244-2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