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3页 |
第1章 前言 | 第13-38页 |
·高分子梯度材料研究进展 | 第13-24页 |
·概述 | 第13-15页 |
·高分子梯度材料的制备 | 第15-17页 |
·高分子梯度材料的表征 | 第17-22页 |
·高分子梯度材料的性能及应用 | 第22-24页 |
·共混体系自组织形成PGM研究进展 | 第24-34页 |
·自组织形成梯度结构的机理 | 第25-28页 |
·溶液体系自组织梯度材料的制备 | 第28-29页 |
·熔融体系自组织梯度材料的制备 | 第29-30页 |
·乳液共混体系自组织梯度材料制备 | 第30页 |
·共混乳液梯度成膜的影响因素 | 第30-34页 |
·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的性能和应用 | 第34-36页 |
·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 | 第34-35页 |
·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的应用 | 第35-36页 |
·含氟丙烯酸酯乳液的改性 | 第36页 |
·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36-38页 |
第2章 T_g对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共混乳胶膜结构的影响 | 第38-59页 |
·前言 | 第38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38-40页 |
·原料及预处理 | 第39页 |
·乳液的合成、共混以及成膜 | 第39-40页 |
·共混乳液乳胶膜的表征 | 第40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40-58页 |
·成膜温度的影响 | 第41-48页 |
·热处理对共混体系形态结构的影响 | 第48-53页 |
·T_g对共混体系形态结构的影响 | 第53-58页 |
·结论 | 第58-59页 |
第3章 乳液粒径和含量对含氟/无氟共混乳液自组织梯度成膜的影响 | 第59-79页 |
·前言 | 第59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59-61页 |
·原料及预处理 | 第59-60页 |
·样品的制备 | 第60-61页 |
·样品的表征 | 第61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61-77页 |
·粒径差别对膜结构的影响 | 第61-67页 |
·含氟组分含量的作用 | 第67-77页 |
·结论 | 第77-79页 |
第4章 成膜基材对含氟聚丙烯酸酯共混乳胶膜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| 第79-91页 |
·前言 | 第79-80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80-81页 |
·原料及预处理 | 第80页 |
·样品的制备 | 第80页 |
·样品的表征 | 第80-81页 |
·结果与分析部分 | 第81-90页 |
·聚合物乳液结果 | 第81页 |
·表面能分析 | 第81-83页 |
·SEM-EDX分析 | 第83-89页 |
·粘附强度分析 | 第89-90页 |
·结论 | 第90-91页 |
第5章 共聚物对聚含氟丙烯酸酯共混乳胶膜结构的影响 | 第91-101页 |
·前言 | 第91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91-93页 |
·原料及预处理 | 第91页 |
·样品的制备 | 第91-93页 |
·样品的表征 | 第93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93-100页 |
·共聚物加入对相容性的影响 | 第93-96页 |
·共聚物的加入对膜梯度结构的影响 | 第96-98页 |
·共聚物的加入对膜表面性能的影响 | 第98-100页 |
·结论 | 第100-101页 |
第6章 含氟侧链长度对含氟聚丙烯酸酯共混乳液自梯度成膜的影响 | 第101-115页 |
·前言 | 第101-102页 |
·实验 | 第102-104页 |
·原料及预处理 | 第102页 |
·乳液的合成、共混以及成膜 | 第102-103页 |
·共混乳液乳胶膜的表征 | 第103-104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104-114页 |
·表面能分析 | 第104-106页 |
·表面形貌 | 第106-110页 |
·断面结构分析 | 第110-114页 |
·结论 | 第114-115页 |
第7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15-117页 |
·结论 | 第115-116页 |
·展望 | 第116-117页 |
致谢 | 第117-11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8-129页 |
科研成果目录 | 第129-13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