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7页 |
1.1 概述 | 第12-13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24页 |
1.2.1 易自燃煤自然发火机理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1.2.2 低温氧化实验测试分析手段研究现状 | 第15-20页 |
1.2.3 防灭火技术研究现状 | 第20-23页 |
1.2.4 近距离易自燃煤层防灭火技术研究现状 | 第23-24页 |
1.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| 第24-25页 |
1.4 技术路线图 | 第25-27页 |
第二章 煤自然发火特性实验研究 | 第27-43页 |
2.1 标志性气体指标 | 第27-35页 |
2.1.1 标志性气体指标介绍 | 第27-31页 |
2.1.2 煤样程序升温实验 | 第31-35页 |
2.2 煤自燃临界温度 | 第35-37页 |
2.3 最短自然发火期 | 第37-38页 |
2.4 化学反应活化能 | 第38-42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42-43页 |
第三章 近距离赋存易自燃煤层组自然发火危险区域预判 | 第43-63页 |
3.1 采空区空间结构与形态分析 | 第43-49页 |
3.1.1 采空区空间结构与形态理论分析 | 第44-47页 |
3.1.2 采空区空间结构与形态数值模拟分析 | 第47-49页 |
3.2 采空区遗煤空间分布规律 | 第49-50页 |
3.3 采空区氧浓度场空间状态实测分析 | 第50-60页 |
3.3.1 测点布置方法 | 第51-53页 |
3.3.2 气体组分及浓度记录结果 | 第53-57页 |
3.3.3 氧化升温带空间范围确定 | 第57-60页 |
3.4 采空区自然发火危险区域耦合判定 | 第60-62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62-63页 |
第四章 自然发火防治技术 | 第63-81页 |
4.1 复合采空区自然发火特点分析 | 第63-64页 |
4.2 自然发火预测预报技术 | 第64-68页 |
4.2.1 标志性气体指标预测预报技术 | 第64-66页 |
4.2.2 标志性气体临界值 | 第66-68页 |
4.3 高低位联合注浆防灭火技术 | 第68-71页 |
4.4 高低位注氮防灭火技术 | 第71-73页 |
4.5 液态CO_2防灭火技术 | 第73-76页 |
4.6 堵漏风防灭火技术 | 第76-77页 |
4.7 应用实例 | 第77-80页 |
4.8 本章小结 | 第80-81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81-84页 |
5.1 结论 | 第81-83页 |
5.2 展望 | 第83-8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4-90页 |
致谢 | 第90-91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| 第9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