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法律论文--中国法律论文--劳动法论文

我国“网约工”权益保障法律问题研究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7页
1 引言第10-15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11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1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内研究综述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外研究综述第12-14页
    1.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方法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创新点第14-15页
2 “网约工”概述第15-22页
    2.1 “网约工”的界定第15-16页
    2.2 “网约工”产生的背景及原因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经济全球化下产业结构变化及“互联网+”的兴起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用人单位为适应市场、提高竞争力所采取的措施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劳动者择业观的转变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政府的积极推动第17-18页
    2.3 “网约工”用工性质的认定第18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我国劳动关系的分类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我国劳动关系的认定标准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“网约工”的类型归属第20-22页
3 我国“网约工”权益保障的现实困境第22-27页
    3.1 “网约工”权益保障的立法困境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典型劳动关系认定标准僵化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非典型劳动关系认定标准缺失第23-24页
    3.2 “网约工”权益保障的司法困境第24-27页
4 国外“网约工”权益保障相关制度的借鉴第27-30页
    4.1 英美法系基于“控制说”劳动权益保障制度借鉴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美国“Uber案”劳动关系认定标准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英国“uber案”劳动关系认定标准第28页
    4.2 大陆法系基于“从属说”劳动权益保障制度借鉴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德国设立“类劳动者”主体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意大利设立“准从属性”劳动者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日本扩大劳动者概念第29-30页
5 我国“网约工”权益保障制度的完善第30-35页
    5.1 明确“网约工”权益保障总体立法思路第30页
    5.2 完善“网约工”权益保障具体法律制度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提高非典型劳动关系标准立法层级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统一非典型劳动关系认定标准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建立中间类型劳动主体第32页
    5.3 健全“网约工”社会保障机制第32-3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提高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确立职业安全卫生基准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促进公共就业服务第34-35页
结语第35-36页
参考文献第36-39页
致谢第39-40页
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第40页

论文共4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河北省乡村人口变动及发展趋势研究
下一篇:科尔曼音乐教育理论视域下的黄河泥埙教学实践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