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3页 |
1.2 国内外发展概况 | 第13-15页 |
1.2.1 国外发展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2.2 国内发展状况 | 第14-15页 |
1.3 目前国内外研究所存在问题 | 第15页 |
1.4 研究的内容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融合器设计 | 第16-19页 |
2.1 融合器设计概念 | 第16-17页 |
2.1.1 颈椎融合器设计目标 | 第16页 |
2.1.2 融合器结构设计准则 | 第16-17页 |
2.2 融合器形状设计 | 第17-19页 |
第三章 颈椎C5-C6完整模型和融合器组有限元模型建立 | 第19-26页 |
3.1 研究对象与设备 | 第19页 |
3.2 颈椎完整C5-C6节段建模 | 第19-24页 |
3.2.1 Mimics建模 | 第19-20页 |
3.2.2 颈椎逆向建模 | 第20-21页 |
3.2.3 椎间盘建模及网格划分 | 第21-24页 |
3.3 颈前路融合器模型建立 | 第24-25页 |
3.3.1 融合器与椎体的装配 | 第24页 |
3.3.2 网格划分 | 第24-25页 |
3.4 讨论 | 第25-26页 |
第四章 有限元仿真结果与讨论 | 第26-43页 |
4.1 有限元法理论基础 | 第26-27页 |
4.2 颈椎完整C5-C6模型有效性验证 | 第27-29页 |
4.2.1 接触及材料属性设置 | 第27页 |
4.2.2 设定边界条件 | 第27-28页 |
4.2.3 模型验证结果 | 第28-29页 |
4.3 融合器防下沉性能力指标 | 第29-30页 |
4.3.1 设定边界条件 | 第29页 |
4.3.2 防下沉性能力指标 | 第29-30页 |
4.4 结果分析 | 第30-39页 |
4.4.1 不同工况下活动度的变化 | 第30-31页 |
4.4.2 融合器植入后的位移变化 | 第31-32页 |
4.4.3 不同工况下各个椎体最大应力对比 | 第32-33页 |
4.4.4 融合器植入后各个工况下的椎体应力分布 | 第33-37页 |
4.4.5 不同工况下C6上终板应力分布 | 第37-38页 |
4.4.6 不同工况下融合器应力分布 | 第38-39页 |
4.5 讨论 | 第39-42页 |
4.5.1 模型有效性分析 | 第39-40页 |
4.5.2 防下沉性能力指标能力分析 | 第40-42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42-43页 |
第五章 融合器实验测试 | 第43-56页 |
5.1 3D打印融合器实物 | 第43-44页 |
5.2 实验材料、设备 | 第44-46页 |
5.2.1 实验标本来源 | 第44页 |
5.2.2 实验设备 | 第44-46页 |
5.3 实验方法 | 第46-48页 |
5.3.1 轴向压缩测试 | 第46-47页 |
5.3.2 前屈、后伸和左右侧弯测试 | 第47-48页 |
5.3.3 融合器的破坏实验 | 第48页 |
5.3.4 融合器疲劳试验 | 第48页 |
5.4 有限元仿真 | 第48-49页 |
5.5 结果及分析 | 第49-53页 |
5.5.1 轴向压缩结果 | 第49页 |
5.5.2 前屈结果 | 第49-50页 |
5.5.3 后伸结果 | 第50页 |
5.5.4 左侧弯结果 | 第50-51页 |
5.5.5 右侧弯结果 | 第51页 |
5.5.6 最大载荷对应的位移 | 第51-52页 |
5.5.7 轴向刚度 | 第52页 |
5.5.8 破坏实验结果 | 第52-53页 |
5.5.9 融合器疲劳试验结果 | 第53页 |
5.6 讨论 | 第53-56页 |
5.6.1 融合器材料选择 | 第53-54页 |
5.6.2 实验标本选择 | 第54页 |
5.6.3 融合器的初始稳定性评价 | 第54-56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与展望 | 第56-58页 |
6.1 总结 | 第56页 |
6.2 展望 | 第56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2页 |
发表论文及科技情况说明 | 第62-63页 |
致谢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