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医药、卫生论文--基础医学论文--医用一般科学论文--生物医学工程论文

颈椎椎间PLA融合器的有限元分析与实验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第一章 绪论第10-16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0-13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发展概况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发展现状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发展状况第14-15页
    1.3 目前国内外研究所存在问题第15页
    1.4 研究的内容第15-16页
第二章 融合器设计第16-19页
    2.1 融合器设计概念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颈椎融合器设计目标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融合器结构设计准则第16-17页
    2.2 融合器形状设计第17-19页
第三章 颈椎C5-C6完整模型和融合器组有限元模型建立第19-26页
    3.1 研究对象与设备第19页
    3.2 颈椎完整C5-C6节段建模第19-2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Mimics建模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颈椎逆向建模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椎间盘建模及网格划分第21-24页
    3.3 颈前路融合器模型建立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融合器与椎体的装配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网格划分第24-25页
    3.4 讨论第25-26页
第四章 有限元仿真结果与讨论第26-43页
    4.1 有限元法理论基础第26-27页
    4.2 颈椎完整C5-C6模型有效性验证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接触及材料属性设置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设定边界条件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模型验证结果第28-29页
    4.3 融合器防下沉性能力指标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设定边界条件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防下沉性能力指标第29-30页
    4.4 结果分析第30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不同工况下活动度的变化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融合器植入后的位移变化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不同工况下各个椎体最大应力对比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融合器植入后各个工况下的椎体应力分布第33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5 不同工况下C6上终板应力分布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6 不同工况下融合器应力分布第38-39页
    4.5 讨论第39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模型有效性分析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防下沉性能力指标能力分析第40-42页
    4.6 本章小结第42-43页
第五章 融合器实验测试第43-56页
    5.1 3D打印融合器实物第43-44页
    5.2 实验材料、设备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实验标本来源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实验设备第44-46页
    5.3 实验方法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轴向压缩测试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前屈、后伸和左右侧弯测试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融合器的破坏实验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融合器疲劳试验第48页
    5.4 有限元仿真第48-49页
    5.5 结果及分析第49-53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轴向压缩结果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前屈结果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5.5.3 后伸结果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5.5.4 左侧弯结果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5.5.5 右侧弯结果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5.5.6 最大载荷对应的位移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5.5.7 轴向刚度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5.5.8 破坏实验结果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5.5.9 融合器疲劳试验结果第53页
    5.6 讨论第53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6.1 融合器材料选择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5.6.2 实验标本选择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5.6.3 融合器的初始稳定性评价第54-56页
第六章 总结与与展望第56-58页
    6.1 总结第56页
    6.2 展望第56-58页
参考文献第58-62页
发表论文及科技情况说明第62-63页
致谢第63页

论文共6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仿膝关节运动滚压加载装置设计及关节软骨力学行为的数值分析
下一篇:Burkholderia fungorum FM-2对菲的降解及重金属耐受性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