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论文--环境监测论文--一般性问题论文

环境样品中重金属元素及其形态测试方法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一章 绪论第12-29页
    1.1 重金属元素及其有效态研究的意义第12-13页
    1.2 典型重金属元素的危害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铅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镉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铬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砷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5 汞第15页
    1.3 环境样品中重金属元素分析方法研究进展第15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前处理方法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检测方法的比较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原子光谱及质谱分析方法目前的发展方向第18页
    1.4 浊点萃取在痕量重金属元素测定中的应用进展第18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浊点萃取的原理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浊点萃取在环境样品痕量元素及形态分析测定中的应用进展第20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结论与展望第25页
    1.5 研究方案、研究内容、技术路线及主要工作量第25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研究方案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研究内容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1.5.3 技术路线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5.4 主要工作量第27-29页
第二章 煤及其燃烧产物中有效态测试方法与重金属分布研究第29-68页
    2.1 概况第29-31页
    2.2 样品采集与处理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样品的采集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样品前处理方法第33页
    2.3 有效态测试方法的研究第33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实验方法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实验条件第34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条件优化第37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结果评价第40-43页
    2.4 重金属的分布第43-6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样品矿物组成分析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样品形貌表征第45-4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煤中有机物的结构分析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原料煤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5 样品中主要组成元素的总量分析第51-5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6 样品中主要组成元素有效态的总量分析第54-5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7 重金属元素分析数据统计第57-6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8 相关性分析第60-6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9 富集因子与静电除尘器的去除效率第64-66页
    2.5 小结第66-68页
第三章 环境样品中痕量重金属元素总量分析方法的建立第68-89页
    3.1 概况第68-7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环境水样和中草药中痕量铅与镉第68-6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人血白蛋白中的铝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人体血清中的铋第70-71页
    3.2 重金属总量分析的实验方法第71-7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仪器与试剂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实验方法第72-74页
    3.3 重金属总量分析的实验方法的条件优化第74-8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石墨管、基体改进剂的种类和用量的选择第74-7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灰化温度和原子化温度的选择第75-7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酸度的影响第76-7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络合剂的选择第78-8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浓度的选择第81-8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平衡温度和平衡时间的影响第8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7 样品进样体积的选择第82-83页
    3.4 重金属总量分析的实验方法性能与评价第83-8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铅和镉分析方法的性能与评价第83-8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铝分析方法的性能与评价第84-8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铋分析方法的性能与评价第85-86页
    3.5 样品测试结果第86-88页
    3.6 小结第88-89页
第四章 环境样品中痕量重金属元素形态分析方法研究第89-106页
    4.1 概况第89-9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人体血清中的铬形态第89-9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富硒大米中的有机硒第90-92页
    4.2 痕量重金属元素形态实验方法第92-9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仪器与试剂第92-9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实验方法第94-95页
    4.3 痕量重金属元素形态实验方法优化第95-10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灰化温度和原子化温度的选择第95-9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酸度的影响第97-9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络合剂的选择第9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浓度的选择第99-10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平衡温度和平衡时间的影响第100-101页
    4.4 痕量重金属元素形态实验方法性能与评价第101-10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铬形态分析方法的性能与评价第101-10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硒形态分析方法的性能与评价第102-103页
    4.5 样品测试结果第103-104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血清样品的分析第103-104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富硒大米样品的分析第104页
    4.6 小结第104-106页
第五章 不同类型环境样品中痕量元素测试方法的关键因素研究第106-115页
    5.1 样品前处理过程中污染的控制第10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试剂的纯化第10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实验器皿的清洗第106页
    5.2 不同类型环境样品的前处理方法选择第106-10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环境水样前处理方法的选择第10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血清样品中痕量铋测定的样品前处理方法选择第10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分离富硒大米中有机硒和无机硒的样品前处理方法选择第107-108页
    5.3 干扰试验第108-11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浊点萃取-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铅和镉的干扰试验第10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浊点萃取-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铝的干扰试验第108-10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浊点萃取-流动注射-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铋的干扰试验第10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浊点萃取-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铬形态的干扰试验第109-11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浊点萃取-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硒形态的干扰试验第110-111页
    5.4 方法准确度验证第111-114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浊点萃取-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铅和镉方法准确度的验证第111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浊点萃取-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铝分析方法的准确度验证第111-112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浊点萃取-流动注射-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铋方法准确度的验证第112-113页
        5.4.4 浊点萃取-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铬形态分析方法的准确性验证第113页
        5.4.5 浊点萃取-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硒形态方法准确性的验证第113-114页
    5.5 小结第114-115页
第六章 结论第115-119页
    6.1 主要研究成果第115-117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煤及其燃烧产物有效态的测试方法第115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重金属在煤及其燃烧产物中的分布特征第115-116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痕量重金属元素的总量分析新方法第116-117页
        6.1.4 痕量重金属元素的形态分析新方法第117页
        6.1.5 建立痕量元素测试方法的关键因素第117页
    6.2 主要创新点第117-119页
参考文献第119-139页
附录第139-146页
致谢第146-147页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第147-148页

论文共14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循环经济的林业产业分层研究
下一篇:猪生长激素模拟肽的筛选与活性鉴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