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种非同位素均相的激酶活性检测方法比较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背景介绍 | 第13-24页 |
1.1 激酶诱发肿瘤的发生 | 第13-14页 |
1.2 ALK及其融合基因的简介 | 第14-16页 |
1.3 ALK靶向抑制剂 | 第16-18页 |
1.4 激酶检测方法 | 第18-21页 |
1.4.1 ADP-Glo检测方法 | 第19-20页 |
1.4.2 HTRF检测方法 | 第20页 |
1.4.3 Z-Lyte检测方法 | 第20-21页 |
1.5 激酶检测方法建立和优化 | 第21-24页 |
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24-30页 |
2.1 实验仪器 | 第24页 |
2.2 实验材料 | 第24-27页 |
2.2.1 实验激酶和试剂盒 | 第24页 |
2.2.2 实验缓冲溶液与底物 | 第24-25页 |
2.2.3 实验试剂和耗材 | 第25页 |
2.2.4 检测仪器设置 | 第25-27页 |
2.3 实验方法 | 第27-30页 |
2.3.1 化合物稀释步骤 | 第27页 |
2.3.2 ADP-Glo方法步骤 | 第27-28页 |
2.3.3 HTRF方法步骤 | 第28-29页 |
2.3.4 Z-lyte方法步骤 | 第29-30页 |
第三章 优化反应条件 | 第30-51页 |
3.1 激酶底物优化 | 第30-31页 |
3.1.1 优化底物 | 第30页 |
3.1.2 实验步骤 | 第30页 |
3.1.3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30-31页 |
3.2 激酶浓度优化 | 第31-33页 |
3.2.1 优化激酶浓度 | 第31页 |
3.2.2 实验步骤 | 第31-32页 |
3.2.3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32-33页 |
3.3 激酶反应时间优化 | 第33-34页 |
3.3.1 优化反应时间 | 第33页 |
3.3.2 实验步骤 | 第33-34页 |
3.3.3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34页 |
3.4 ATP浓度优化 | 第34-37页 |
3.4.1 优化ATP浓度 | 第34-35页 |
3.4.2 实验步骤 | 第35页 |
3.4.3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35-37页 |
3.4.4 MnCl_2 作用机制测定 | 第37页 |
3.5 底物多肽浓度的优化 | 第37-39页 |
3.5.1 底物多肽表观Km值测定 | 第37页 |
3.5.2 实验步骤 | 第37-38页 |
3.5.3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38-39页 |
3.6 均一性和稳定性优化 | 第39-43页 |
3.6.1 均一性和稳定性检测 | 第39页 |
3.6.2 实验步骤 | 第39-40页 |
3.6.3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40-42页 |
3.6.4 Z-lyte均一性的再次检测及分析 | 第42-43页 |
3.7 DMSO耐受性优化 | 第43-44页 |
3.7.1 DMSO耐受性检测 | 第43-44页 |
3.7.2 实验步骤 | 第44页 |
3.7.3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44页 |
3.8 化合物检测及重复性研究 | 第44-49页 |
3.8.1 化合物检测及重复性测定 | 第44-45页 |
3.8.2 实验步骤 | 第45页 |
3.8.3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45-49页 |
3.9 实验小结 | 第49-51页 |
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51-53页 |
4.1 总结 | 第51-52页 |
4.2 展望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| 第60-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