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10-18页 |
1.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外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| 第11-15页 |
1.2.1 大坝风险分析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2.2 大坝病害识别研究 | 第13页 |
1.2.3 溃坝损失评估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2.4 大坝风险决策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3 问题的提出 | 第15-16页 |
1.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| 第16-18页 |
2 土石坝病害识别及溃坝模式分析 | 第18-34页 |
2.1 我国已发生的溃坝情况统计分析 | 第18-20页 |
2.2 土石坝事故类型及原因 | 第20-24页 |
2.2.1 溃坝失事类型及原因 | 第20-23页 |
2.2.2 病险事故类型及原因 | 第23-24页 |
2.3 土石坝病险识别 | 第24-28页 |
2.3.1 病险机理定性分析 | 第24-26页 |
2.3.2 基于模糊模式识别的定量判别 | 第26-28页 |
2.4 溃坝模式分析 | 第28-31页 |
2.5 实例分析 | 第31-33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33-34页 |
3 溃坝风险分析理论 | 第34-56页 |
3.1 风险分析基本理论 | 第34-42页 |
3.1.1 风险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| 第34-35页 |
3.1.2 风险分析的主要内容 | 第35-36页 |
3.1.3 风险计算的方法 | 第36-42页 |
3.2 风险估计 | 第42-47页 |
3.2.1 溃坝概率估算 | 第42页 |
3.2.2 溃坝后果估算 | 第42-46页 |
3.2.3 流域梯级水库溃坝风险分析 | 第46-47页 |
3.3 溃坝风险综合评价 | 第47-52页 |
3.3.1 层次分析法 | 第47-50页 |
3.3.2 模糊综合评价 | 第50-51页 |
3.3.3 基于熵权理论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| 第51-52页 |
3.4 实例分析 | 第52-55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5-56页 |
4 土石坝风险分析及溃坝后果综合评价 | 第56-74页 |
4.1 风险度计算理论与方法 | 第56-58页 |
4.1.1 土石坝风险率计算的基本原理 | 第56页 |
4.1.2 基于蒙特卡罗法的风险率计算原理和步骤 | 第56-58页 |
4.2 土石坝风险度计算模型 | 第58-63页 |
4.2.1 洪水漫顶风险计算模型 | 第58-59页 |
4.2.2 坝坡失稳风险计算模型 | 第59-61页 |
4.2.3 渗透破坏风险计算模型 | 第61-62页 |
4.2.4 土石坝综合风险 | 第62页 |
4.2.5 土石坝风险度评判准则 | 第62-63页 |
4.3 失事后果综合评价 | 第63-66页 |
4.4 实例分析 | 第66-73页 |
4.4.1 基本资料 | 第66-67页 |
4.4.2 溃坝风险计算 | 第67-71页 |
4.4.3 溃坝后果综合评价 | 第71-73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73-74页 |
5 土石坝除险加固多目标决策模型和实现方法 | 第74-102页 |
5.1 除险加固多目标决策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74-77页 |
5.1.1 多目标决策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| 第74-75页 |
5.1.2 多目标决策指标体系构建步骤 | 第75-76页 |
5.1.3 决策影响因素分析 | 第76-77页 |
5.2 多目标决策指标体系构建 | 第77-81页 |
5.2.1 指标选取 | 第77-79页 |
5.2.2 权重确定 | 第79-81页 |
5.3 基于Vague集的病险土石坝除险加固决策模型 | 第81-87页 |
5.3.1 Vague集多属性决策问题 | 第81-82页 |
5.3.2 矩阵规范化 | 第82-84页 |
5.3.3 理想解法基本原理 | 第84-85页 |
5.3.4 距离测度 | 第85-86页 |
5.3.5 正负理想解贴近度 | 第86-87页 |
5.4 实例分析 | 第87-100页 |
5.4.1 工程概况 | 第87页 |
5.4.2 水库现状 | 第87-88页 |
5.4.3 除险加固方案拟定 | 第88-89页 |
5.4.4 除险加固方案决策 | 第89-93页 |
5.4.5 主客观综合权重计算 | 第93-99页 |
5.4.6 多目标加固方案决策 | 第99-100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100-102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102-104页 |
6.1 结论 | 第102页 |
6.2 展望 | 第102-10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4-112页 |
附录 | 第112-114页 |
致谢 | 第11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