个人信息权的私法属性及立法保护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绪论 | 第9-14页 |
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 | 第9-10页 |
二 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三 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四 文章结构 | 第13-14页 |
第一章 个人信息权的基础理论 | 第14-21页 |
第一节 个人信息的内涵揭示 | 第14-17页 |
一 个人信息的定义 | 第14-15页 |
二 个人信息的要素类型 | 第15-17页 |
第二节 个人信息权的概念与内容 | 第17-21页 |
一 个人信息权的概念 | 第17-19页 |
二 个人信息权的内容 | 第19-21页 |
第二章 个人信息权的法律属性分析 | 第21-34页 |
第一节 个人信息权法律属性研究现状 | 第21-24页 |
一 宪法权利说 | 第21-22页 |
二 财产权利说 | 第22页 |
三 人格权利说 | 第22-23页 |
四 新型权利说 | 第23-24页 |
第二节 个人信息权与相似权利的比较 | 第24-30页 |
一 个人信息权与隐私权的区别 | 第24-26页 |
二 个人信息权与著作权的比较分析 | 第26-30页 |
第三节 个人信息权具体人格权属性的确认 | 第30-34页 |
一 宪法权利与私法权利之争 | 第30-31页 |
二 个人信息权的具体人格权属性 | 第31-34页 |
第三章 中外个人信息权立法保护的比较 | 第34-43页 |
第一节 域外个人信息权立法保护的考察 | 第34-38页 |
一 美国个人隐私保护立法 | 第34-35页 |
二 欧盟个人数据保护立法 | 第35-37页 |
三 日本个人信息保护立法 | 第37-38页 |
第二节 我国个人信息权立法保护的现状与不足 | 第38-43页 |
一 我国个人信息权立法保护的现状 | 第38-40页 |
二 我国个人信息权立法保护的不足 | 第40-43页 |
第四章 完善我国个人信息权立法保护的建议 | 第43-51页 |
第一节 建立个人信息权民事法律保护体系 | 第43-47页 |
一 明确个人信息权的权利地位 | 第43-44页 |
二 构建个人信息权的权利体系 | 第44-45页 |
三 完善个人信息权私法救济制度 | 第45-47页 |
第二节 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 | 第47-51页 |
一 明确个人信息保护法的适用范围 | 第48-49页 |
二 制定个人信息权的限制情形 | 第49页 |
三 确立行业自律规范的一般规则 | 第49-51页 |
结论 | 第51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5页 |
个人简历 | 第55-56页 |
致谢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