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区域规划、城乡规划论文--区域规划论文--中国区域规划论文--农村乡镇规划论文

三生协调下江汉平原水网地区村庄空间布局研究--以仙桃市胡场镇河口村为例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1章 绪论第12-18页
    1.1 研究缘起与背景第12-13页
    1.2 研究对象第13页
    1.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目的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意义第14页
    1.4 研究内容、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内容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方法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研究框架第16页
    1.5 本章小结第16-18页
第2章 相关概念及研究综述第18-26页
    2.1 基本概念界定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平原水网地区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村庄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村庄空间布局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三生空间第19页
    2.2 相关基础理论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协调发展理论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产业融合理论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人居环境理论第20页
    2.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20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村庄空间的研究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三生空间的研究第22-24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24-26页
第3章 村庄三生协调理论探析第26-32页
    3.1 村庄三生协调的发展内涵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村庄三生空间的构成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村庄三生空间的特性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村庄三生空间的相互关系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村庄三生协调的理念诉求第27-28页
    3.2 三生协调理念对村庄空间布局的影响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土地利用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产业布局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村庄设施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生态环境第29-30页
    3.3 村庄三生协调空间布局的实现路径第30-31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31-32页
第4章 江汉平原水网地区村庄空间布局现状与分析第32-48页
    4.1 江汉平原水网地区村庄现状概况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自然条件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人口与经济概况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农田水利概况第33-34页
    4.2 现状空间布局形态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顺水散点型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滨水条带型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集中团块型第35-36页
    4.3 空间布局的构成要素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居住空间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公共空间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道路空间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产业空间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自然环境第38页
    4.4 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第38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内生因素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外源因素第40-42页
    4.5 空间布局的演变趋势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生产空间:由单一产业功能走向多元复合发展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生活空间:由分散布局到适度集中再到空心化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生态空间:由原始生态格局向游憩化空间转变第43-44页
    4.6 空间布局的现状问题第44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6.1 生产空间低效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6.2 生活空间不便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6.3 生态空间恶化第46-47页
    4.7 本章小结第47-48页
第5章 基于三生协调理念的江汉平原水网地区村庄空间布局对策第48-58页
    5.1 空间布局原则和目标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空间布局原则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空间布局目标第48-49页
    5.2 空间布局形态指引第49-5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顺水散点型:组团集聚,道路串联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滨水条带型:轴点集聚,控制边界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集中团块型:中心集聚,网络发展第51-52页
    5.3 生产空间布局对策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农业规模经营,工业分类集中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突出地域文化特色,推进产业融合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生产性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第53页
    5.4 生活空间布局对策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优化道路网络,加强慢行、静态交通建设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公共设施服务半径合理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生活性基础设施配套标准第55页
    5.5 生态空间布局对策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修复水环境,维育村庄原有生态基底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推进乡村绿色基础设施建设,构建开放空间网络第56页
    5.6 空间布局实施保障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5.6.1 加强体制改革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5.6.2 加快机制创新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5.6.3 加大人才保障第57页
    5.7 本章小结第57-58页
第6章 实证研究第58-72页
    6.1 河口村现状概况第58页
    6.2 空间特征分析第58-61页
    6.3 空间布局规划第61-70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发展思路第61-63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生产空间布局第63-66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生活空间布局第66-68页
        6.3.4 生态空间布局第68-70页
    6.4 实施保障措施第70-71页
    6.5 本章小结第71-72页
第7章 结语第72-76页
    7.1 主要研究结论第72页
    7.2 研究创新点第72-73页
    7.3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73-76页
        7.3.1 研究不足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7.3.2 研究展望第74-76页
参考文献第76-81页

论文共8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环境温度下基于时间序列与神经网络的结构损伤识别
下一篇:基于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的科技英语翻译实践报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