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园艺论文--观赏园艺(花卉和观赏树木)论文

昆明主城区花卉植物的观赏性及适应性研究--以陆生植物为例

中文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-7页
第1章 绪论第11-27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1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城市花卉植物的重要性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花卉植物适应性及观赏性研究的必要性及紧迫性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花卉植物在城市建设中的科学性要求第14页
    1.2 基本概念界定第14-16页
    1.3 研究综述第16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城市花卉植物运用综述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高原山地花卉植物观赏性及适应性评价综述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国内外植物配置的评价体系第20-22页
    1.4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理论意义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现实意义第22-23页
    1.5 研究方案第23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研究内容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研究目标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1.5.3 研究方法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5.4 创新点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5.5 技术路线第26-27页
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第27-34页
    2.1 区位概况第27页
    2.2 自然概况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地理特点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气候特点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水资源特点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土壤特点第28-29页
    2.3 人文社会概况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人口分布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民族特征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人文景观第30页
    2.4 区域发展概况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区域发展条件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区域经济发展第31-32页
    2.5 研究区域范围与选择原因第32-34页
第3章 昆明主城区花卉植物现状调查第34-72页
    3.1 调查方法第34-36页
    3.2 调查分析第36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居住区景观规划中的花卉植物现状调查分析第37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街道绿地景观中的花卉植物现状调查分析第42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公园绿地的花卉植物调查结果分析第53-59页
    3.3 昆明花卉植物调查结果统计第59-70页
    3.4 小结第70-72页
第4章 基于AHP的昆明花卉植物在城市景观中的观赏性和适应性评价第72-96页
    4.1 层次分析法与植物景观适宜性评价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层次分析法(AHP)法的原理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层次分析法的选取与植物观赏性与适应性评价第73页
    4.2 昆明花卉植物的观赏性和适应性模型的建立第73-8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评价模型建立的基本原则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评价因子的选择第74-7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评价模型的构建第79-81页
    4.3 指标权重集的确定第81-8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构造判断矩阵第81-8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计算层次总排序权向量和一致性检验第83-8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小结第84页
    4.4 昆明主城区花卉植物观赏性及适应性分析第84-9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昆明主城区花卉植物的观赏性分析第84-8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昆明主城区花卉植物的适应性分析第87-9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昆明主城区花卉植物观赏性和适应性模型综合分数统计第90-94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节第94-96页
第5章 花卉植物在城市景观中的优化运用案例第96-116页
    5.1 花卉植物在城市居住区绿地中的优化实践第96-10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金坤尚城C地块第96-9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金坤尚城D地块第99-103页
    5.2 花卉植物在城市公园绿地中的优化实践第103-10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根据鉴赏与视角元素进行绿化景观构图第103-10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花卉植物构景运用第106-107页
    5.3 花卉植物在城市道路绿地中的优化实践第107-11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城市道路绿地改造现状第107-10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丰富花卉植物景观的构景形态第108-10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凸显绿化模式第109-11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城市道路改造断面的改善设计第110-111页
    5.4 城市花卉植物的地域特色建构第111-116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优化本土植物,体现季相景观第111-113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结合环境因子,彰显城市形象第113-114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融合城市文化,突出地域特色第114-115页
        5.4.4 立足于城市规划建设第115-116页
第6章 论文小结、不足第116-121页
    6.1 结论与讨论第116-120页
    6.2 本文不足和研究展望第120-121页
参考文献第121-125页
附录第125-137页
致谢第137页

论文共13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锂离子电池等效温度的状态估算方法研究
下一篇:镍钴氧化物/硫化物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