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27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4页 |
1.1.1 城市花卉植物的重要性 | 第12-13页 |
1.1.2 花卉植物适应性及观赏性研究的必要性及紧迫性 | 第13-14页 |
1.1.3 花卉植物在城市建设中的科学性要求 | 第14页 |
1.2 基本概念界定 | 第14-16页 |
1.3 研究综述 | 第16-22页 |
1.3.1 城市花卉植物运用综述 | 第16-18页 |
1.3.2 高原山地花卉植物观赏性及适应性评价综述 | 第18-20页 |
1.3.3 国内外植物配置的评价体系 | 第20-22页 |
1.4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22-23页 |
1.4.1 理论意义 | 第22页 |
1.4.2 现实意义 | 第22-23页 |
1.5 研究方案 | 第23-27页 |
1.5.1 研究内容 | 第23-24页 |
1.5.2 研究目标 | 第24页 |
1.5.3 研究方法 | 第24-25页 |
1.5.4 创新点 | 第25-26页 |
1.5.5 技术路线 | 第26-27页 |
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 | 第27-34页 |
2.1 区位概况 | 第27页 |
2.2 自然概况 | 第27-29页 |
2.2.1 地理特点 | 第27页 |
2.2.2 气候特点 | 第27-28页 |
2.2.3 水资源特点 | 第28页 |
2.2.4 土壤特点 | 第28-29页 |
2.3 人文社会概况 | 第29-30页 |
2.3.1 人口分布 | 第29页 |
2.3.2 民族特征 | 第29-30页 |
2.3.3 人文景观 | 第30页 |
2.4 区域发展概况 | 第30-32页 |
2.4.1 区域发展条件 | 第30-31页 |
2.4.2 区域经济发展 | 第31-32页 |
2.5 研究区域范围与选择原因 | 第32-34页 |
第3章 昆明主城区花卉植物现状调查 | 第34-72页 |
3.1 调查方法 | 第34-36页 |
3.2 调查分析 | 第36-59页 |
3.2.1 居住区景观规划中的花卉植物现状调查分析 | 第37-42页 |
3.2.2 街道绿地景观中的花卉植物现状调查分析 | 第42-53页 |
3.2.3 公园绿地的花卉植物调查结果分析 | 第53-59页 |
3.3 昆明花卉植物调查结果统计 | 第59-70页 |
3.4 小结 | 第70-72页 |
第4章 基于AHP的昆明花卉植物在城市景观中的观赏性和适应性评价 | 第72-96页 |
4.1 层次分析法与植物景观适宜性评价 | 第72-73页 |
4.1.1 层次分析法(AHP)法的原理 | 第72-73页 |
4.1.2 层次分析法的选取与植物观赏性与适应性评价 | 第73页 |
4.2 昆明花卉植物的观赏性和适应性模型的建立 | 第73-81页 |
4.2.1 评价模型建立的基本原则 | 第73-74页 |
4.2.2 评价因子的选择 | 第74-79页 |
4.2.3 评价模型的构建 | 第79-81页 |
4.3 指标权重集的确定 | 第81-84页 |
4.3.1 构造判断矩阵 | 第81-83页 |
4.3.2 计算层次总排序权向量和一致性检验 | 第83-84页 |
4.3.3 小结 | 第84页 |
4.4 昆明主城区花卉植物观赏性及适应性分析 | 第84-94页 |
4.4.1 昆明主城区花卉植物的观赏性分析 | 第84-87页 |
4.4.2 昆明主城区花卉植物的适应性分析 | 第87-90页 |
4.4.3 昆明主城区花卉植物观赏性和适应性模型综合分数统计 | 第90-94页 |
4.5 本章小节 | 第94-96页 |
第5章 花卉植物在城市景观中的优化运用案例 | 第96-116页 |
5.1 花卉植物在城市居住区绿地中的优化实践 | 第96-103页 |
5.1.1 金坤尚城C地块 | 第96-99页 |
5.1.2 金坤尚城D地块 | 第99-103页 |
5.2 花卉植物在城市公园绿地中的优化实践 | 第103-107页 |
5.2.1 根据鉴赏与视角元素进行绿化景观构图 | 第103-106页 |
5.2.2 花卉植物构景运用 | 第106-107页 |
5.3 花卉植物在城市道路绿地中的优化实践 | 第107-111页 |
5.3.1 城市道路绿地改造现状 | 第107-108页 |
5.3.2 丰富花卉植物景观的构景形态 | 第108-109页 |
5.3.3 凸显绿化模式 | 第109-110页 |
5.3.4 城市道路改造断面的改善设计 | 第110-111页 |
5.4 城市花卉植物的地域特色建构 | 第111-116页 |
5.4.1 优化本土植物,体现季相景观 | 第111-113页 |
5.4.2 结合环境因子,彰显城市形象 | 第113-114页 |
5.4.3 融合城市文化,突出地域特色 | 第114-115页 |
5.4.4 立足于城市规划建设 | 第115-116页 |
第6章 论文小结、不足 | 第116-121页 |
6.1 结论与讨论 | 第116-120页 |
6.2 本文不足和研究展望 | 第120-12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1-125页 |
附录 | 第125-137页 |
致谢 | 第13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