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K18-1油田沙河街组储层特征及注水储层保护技术研究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7-16页 |
1.1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7-8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8-13页 |
1.2.1 国内外储层地质特征研究现状 | 第8-10页 |
1.2.2 注水过程中储层保护技术研究 | 第10-13页 |
1.3 研究内容及思路 | 第13-14页 |
1.4 完成工作量 | 第14页 |
1.5 取得成果与认识 | 第14-16页 |
第2章 QK18-1油田储层地质特征 | 第16-35页 |
2.1 研究区概况 | 第16-17页 |
2.2 构造特征 | 第17-18页 |
2.3 地层特征 | 第18-19页 |
2.3.1 地层层序 | 第18-19页 |
2.3.2 油组划分 | 第19页 |
2.4 沉积相特征 | 第19-23页 |
2.5 储层特征 | 第23-32页 |
2.5.1 储层岩石学特征 | 第23-26页 |
2.5.2 储层物性特征 | 第26-27页 |
2.5.3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储层分类 | 第27-29页 |
2.5.4 孔隙结构特征与储层分类 | 第29-32页 |
2.6 油藏地质特征 | 第32-35页 |
2.6.1 油水性质 | 第32-34页 |
2.6.2 温压特征 | 第34-35页 |
第三章 QK18-1油田注水水质在线监测 | 第35-46页 |
3.1 油田水处理流程概况 | 第35-36页 |
3.2 注入水水质在线监测 | 第36-45页 |
3.3 水质分析结果 | 第45-46页 |
第四章 注入水与产出水配伍性实验评价 | 第46-60页 |
4.1 结垢预测 | 第46-49页 |
4.1.1 碳酸盐垢预测理论 | 第47-48页 |
4.1.2 注入水与产出水结垢预测评价 | 第48-49页 |
4.2 实验方案与评价标准 | 第49-52页 |
4.2.1 评价指标与标准 | 第49-51页 |
4.2.2 实验方案与步骤 | 第51-52页 |
4.2.3 实验水样取样和准备 | 第52页 |
4.3 实验结果 | 第52-60页 |
4.3.1 垢含量与配伍性评价 | 第52-56页 |
4.3.2 混合垢组分特征 | 第56-60页 |
第五章 注水困难原因与保护技术研究 | 第60-82页 |
5.1 目前注入水与储层适应性评价 | 第60-62页 |
5.2 QK18-1油田注水对储层损害的机理 | 第62-74页 |
5.2.1 不配伍结垢对储层损害特征 | 第62-66页 |
5.2.2 水敏性对储层损害特征 | 第66-70页 |
5.2.3 速敏性对储层损害特征 | 第70-73页 |
5.2.4 悬浮物对储层损害特征 | 第73-74页 |
5.2.5 其他损害类型特征 | 第74页 |
5.3 储层保护药剂性能评价与筛选 | 第74-82页 |
5.3.1 油田存在主要问题 | 第74页 |
5.3.2 化学药剂评价 | 第74-75页 |
5.3.3 药剂热稳定性评价 | 第75页 |
5.3.4 药剂配伍性评价 | 第75-78页 |
5.3.5 防垢剂浓度评价 | 第78-82页 |
第6章 结论与认识 | 第82-83页 |
致谢 | 第83-8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4-88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| 第8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