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5-6页 | 
| Abstract | 第6-7页 | 
| 第1章 绪论 | 第10-16页 | 
| 1.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| 第10-11页 | 
| 1.2 联络线功率波动问题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 
| 1.2.1 联络线功率冲击的三种情形 | 第11-12页 | 
| 1.2.2 不同直流故障形式对联络线功率波动的影响 | 第12页 | 
| 1.2.3 应对联络线解列的控制措施 | 第12-13页 | 
| 1.3 直流故障对送端近区的影响 | 第13-14页 | 
| 1.3.1 暂态过电压的产生原因 | 第13页 | 
| 1.3.2 抑制电压升高措施 | 第13-14页 | 
| 1.4 本文主要工作 | 第14-16页 | 
| 第2章 联络线功率波动特性分析 | 第16-25页 | 
| 2.1 功率波动的三阶段理论 | 第16-18页 | 
| 2.1.1 功率波动第一阶段 | 第16-17页 | 
| 2.1.2 功率波动第二阶段 | 第17-18页 | 
| 2.1.3 功率波动第三阶段 | 第18页 | 
| 2.2 基于两机系统的联络线功率波动特性分析 | 第18-21页 | 
| 2.2.1 联络线功率波动动态过程 | 第18-20页 | 
| 2.2.2 联络线功率波动峰值时域表达式 | 第20-21页 | 
| 2.3 prony分析在联络线振荡模式辨识中的应用 | 第21-24页 | 
| 2.3.1 prony分析原理简介 | 第21-22页 | 
| 2.3.2 拟合效果验证 | 第22-24页 | 
| 2.4 本章小结 | 第24-25页 | 
| 第3章 直流故障对联络线的影响机制 | 第25-34页 | 
| 3.1 直流闭锁故障下联络线功率振荡特点 | 第25-27页 | 
| 3.1.1 特高压交直流耦合效应 | 第25页 | 
| 3.1.2 算例电网外送型直流故障分析 | 第25-27页 | 
| 3.2 大区间振荡模式下联络线功率波动机制 | 第27-30页 | 
| 3.2.1 不同位置直流故障的影响 | 第27-28页 | 
| 3.2.2 两机四直流等值系统分析 | 第28-30页 | 
| 3.2.3 实际算例电网分析 | 第30页 | 
| 3.3 省间振荡模式对联络线功率波动影响机制 | 第30-33页 | 
| 3.4 本章小结 | 第33-34页 | 
| 第4章 避免联络线解列的控制策略优化 | 第34-45页 | 
| 4.1 安控措施优化的必要性 | 第34-35页 | 
| 4.2 协控系统设计 | 第35-38页 | 
| 4.3 仿真验证 | 第38-44页 | 
| 4.3.1 直流闭锁故障 | 第38-41页 | 
| 4.3.2 直流换相失败故障 | 第41-44页 | 
| 4.4 本章小结 | 第44-45页 | 
| 第5章 直流故障对送端近区的影响及控制策略 | 第45-57页 | 
| 5.1 直流工程概况 | 第45-46页 | 
| 5.2 直流故障引起的暂态过电压分析 | 第46-52页 | 
| 5.2.1 评价指标 | 第46-47页 | 
| 5.2.2 不同直流故障形式下暂态过电压分析 | 第47-52页 | 
| 5.3 优化建议 | 第52-56页 | 
| 5.3.1 加快送端电源投产 | 第52-54页 | 
| 5.3.2 增配调相机等动态无功补偿设备 | 第54-55页 | 
| 5.3.3 预控直流功率 | 第55-56页 | 
| 5.4 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 
|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7-59页 | 
| 6.1 结论 | 第57-58页 | 
| 6.2 展望 | 第58-59页 | 
| 参考文献 | 第59-63页 | 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| 第63-64页 | 
| 致谢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