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加速度包络的地震高频辐射反演
| 摘要 | 第5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7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6页 |
| 1.1 课题来源 | 第10-11页 |
| 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| 1.3 研究方法概述 | 第14-15页 |
| 1.4 本文研究内容及目的 | 第15页 |
| 1.5 本文篇章结构 | 第15-16页 |
| 第二章 地震高频辐射反演原理 | 第16-22页 |
| 2.1 合成加速度记录 | 第17-19页 |
| 2.1.1 断层模型划分 | 第17页 |
| 2.1.2 经验格林函数法 | 第17-18页 |
| 2.1.3 计算合成加速度记录 | 第18-19页 |
| 2.2 建立目标函数 | 第19-20页 |
| 2.3 反演方法 | 第20-22页 |
| 2.3.1 反演方法概述 | 第20页 |
| 2.3.2 差分进化法 | 第20-22页 |
| 第三章 四川九寨沟M_S7.0级地震高频辐射反演 | 第22-36页 |
| 3.1 九寨沟地震概况介绍 | 第22页 |
| 3.2 断层模型与强震数据 | 第22-25页 |
| 3.2.1 九寨沟地震发震分析 | 第22-23页 |
| 3.2.2 本章选取的断层模型 | 第23-24页 |
| 3.2.3 强震数据选取 | 第24-25页 |
| 3.3 记录处理 | 第25-29页 |
| 3.3.1 记录滤波处理 | 第25-28页 |
| 3.3.2 记录到时处理 | 第28页 |
| 3.3.3 余震拐角频率识别 | 第28-29页 |
| 3.3.4 高频辐射反演 | 第29页 |
| 3.4 反演结果与分析 | 第29-34页 |
| 3.5 本章小结 | 第34-36页 |
| 第四章 四川芦山M_S7.0地震高频辐射反演 | 第36-56页 |
| 4.1 芦山地震概况介绍 | 第36页 |
| 4.2 断层模型与强震数据 | 第36-43页 |
| 4.2.1 芦山地震发震分析 | 第36-38页 |
| 4.2.2 本章选取的断层模型 | 第38-39页 |
| 4.2.3 强震数据选取 | 第39-43页 |
| 4.3 记录处理 | 第43-47页 |
| 4.3.1 记录滤波及S波到时处理 | 第43-45页 |
| 4.3.2 余震拐角频率识别 | 第45-46页 |
| 4.3.3 高频辐射反演 | 第46-47页 |
| 4.4 反演结果与分析 | 第47-53页 |
| 4.5 本章小结 | 第53-56页 |
| 第五章 四川汶川M_S8.0级地震高频辐射反演 | 第56-80页 |
| 5.1 汶川地震概况介绍 | 第56-57页 |
| 5.2 断层模型与强震数据 | 第57-63页 |
| 5.2.1 汶川地震发震分析 | 第57-58页 |
| 5.2.2 本章选取的断层模型 | 第58-59页 |
| 5.2.3 强震数据选取 | 第59-63页 |
| 5.3 记录处理 | 第63-67页 |
| 5.3.1 记录滤波及S波到时处理 | 第63-66页 |
| 5.3.2 余震拐角频率识别 | 第66-67页 |
| 5.3.3 高频辐射反演 | 第67页 |
| 5.4 反演结果与分析 | 第67-79页 |
| 5.5 本章小结 | 第79-80页 |
|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80-82页 |
| 6.1 总结 | 第80-81页 |
| 6.2 工作展望 | 第81-8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2-86页 |
| 致谢 | 第86-88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88页 |
|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| 第88页 |
|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| 第8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