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0-12页 |
Abstract | 第12-14页 |
前言 | 第15-17页 |
第一章 茄丝核菌(Rhizoctonia solani)及其病害研究进展 | 第17-36页 |
1.1 茄丝核菌特征及分类 | 第17页 |
1.1.1 茄丝核菌主要特征 | 第17页 |
1.1.2 茄丝核菌菌丝融合群 | 第17页 |
1.2 茄丝核菌病害主要种类及其病原学 | 第17-24页 |
1.2.1 茄丝核菌病害种类及其危害情况 | 第17-21页 |
1.2.2 茄丝核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| 第21-22页 |
1.2.3 茄丝核菌有性孢子诱导 | 第22-24页 |
1.3 茄丝核菌的致病机制 | 第24-31页 |
1.3.1 茄丝核菌侵染过程 | 第24-26页 |
1.3.2 茄丝核菌细胞壁降解酶 | 第26-31页 |
1.3.3 茄丝核菌毒素 | 第31页 |
1.4 茄丝核菌病害主要防治措施 | 第31-35页 |
1.4.1 生物防治 | 第31-33页 |
1.4.2 品种抗性研究及抗病品种选育 | 第33-34页 |
1.4.3 农业防治 | 第34页 |
1.4.4 化学防治 | 第34-35页 |
1.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35-36页 |
第二章 花生纹枯病病原学研究 | 第36-60页 |
2.1 材料与方法 | 第36-41页 |
2.1.1 病害发生情况调查 | 第36-37页 |
2.1.2 病原菌分离与鉴定 | 第37-39页 |
2.1.3 不同寄主纹枯病菌致病力对比测定 | 第39-40页 |
2.1.4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| 第40-41页 |
2.2 结果与分析 | 第41-58页 |
2.2.1 病害发生情况调查及症状特征 | 第41-42页 |
2.2.2 病害流行因素分析 | 第42-43页 |
2.2.3 病原菌分离与鉴定 | 第43-46页 |
2.2.4 不同寄主纹枯病菌致病力对比测定 | 第46-49页 |
2.2.5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| 第49-58页 |
2.3 小结 | 第58-60页 |
第三章 花生纹枯病菌侵染过程研究 | 第60-72页 |
3.1 材料与方法 | 第60-63页 |
3.1.1 病原菌接种和组织化学染色 | 第60-61页 |
3.1.2 显微观察样品制备 | 第61-63页 |
3.2 结果与分析 | 第63-71页 |
3.2.1 叶片病斑产生和组织化学染色 | 第63-64页 |
3.2.2 病原菌侵染叶片体视解剖镜观察 | 第64-67页 |
3.2.3 病原菌侵染叶片光学显微镜观察 | 第67页 |
3.2.4 病原菌侵染叶片扫描电镜观察 | 第67-68页 |
3.2.5 病原菌侵染叶片透射电镜观察 | 第68-71页 |
3.3 小结 | 第71-72页 |
第四章 花生纹枯病菌致病机制研究 | 第72-91页 |
4.1 材料与方法 | 第72-80页 |
4.1.1 供试菌株 | 第72页 |
4.1.2 罹病组织细胞壁降解酶液制备 | 第72-73页 |
4.1.3 离体条件细胞壁降解酶酶液制备 | 第73页 |
4.1.4 酶活测定 | 第73-77页 |
4.1.5 花生纹枯病菌粗酶液致病性测定 | 第77-78页 |
4.1.6 薄层等电聚焦电泳(IEF) | 第78-80页 |
4.1.7 数据处理与分析 | 第80页 |
4.2 结果与分析 | 第80-89页 |
4.2.1 罹病组织细胞壁降解酶活性 | 第80-84页 |
4.2.2 离体条件细胞壁降解酶活性 | 第84-86页 |
4.2.3 细胞壁降解酶活性、菌丝生长和pH相关性分析 | 第86-89页 |
4.2.4 花生纹枯病菌粗酶液致病性测定 | 第89页 |
4.2.5 薄层等电聚焦电泳(IEF) | 第89页 |
4.3 小结 | 第89-91页 |
第五章 花生纹枯病菌PG基因克隆及表达 | 第91-105页 |
5.1 材料与方法 | 第91-96页 |
5.1.1 供试菌株及试剂 | 第91页 |
5.1.2 引物设计 | 第91页 |
5.1.3 病原菌总RNA提取及检测 | 第91-92页 |
5.1.4 反转录cDNA第一链合成 | 第92页 |
5.1.5 中间序列扩增 | 第92-93页 |
5.1.6 PG基因3’RACE | 第93-94页 |
5.1.7 PG基因5’RACE | 第94-95页 |
5.1.8 扩增产物回收及测序 | 第95页 |
5.1.9 PG基因及编码产物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| 第95页 |
5.1.10 PG基因表达水平检测 | 第95-96页 |
5.2 结果与分析 | 第96-103页 |
5.2.1 引物设计 | 第96-97页 |
5.2.2 病原菌总RNA提取 | 第97页 |
5.2.3 中间序列扩增 | 第97-98页 |
5.2.4 PG基因3’RACE和5’RACE | 第98页 |
5.2.5 序列拼接 | 第98-99页 |
5.2.6 PG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分析 | 第99-101页 |
5.2.7 花生纹枯病菌PG基因蛋白的同源性分析 | 第101-102页 |
5.2.8 花生纹枯病菌PG系统进化树分析 | 第102页 |
5.2.9 PG基因表达水平检测 | 第102-103页 |
5.3 小结 | 第103-105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| 第105-112页 |
1 鉴定了花生纹枯病病原种类并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 | 第105-106页 |
2 阐明了花生纹枯病菌主要侵染过程 | 第106-108页 |
3 初步揭示了花生纹枯病菌的主要致病机制 | 第108-110页 |
4 明确了花生纹枯病菌PG基因序列及转录表达水平 | 第110-111页 |
5 本论文创新点 | 第111-11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2-125页 |
致谢 | 第125-126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126-12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