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电工技术论文--输配电工程、电力网及电力系统论文--输配电技术论文--输电制度论文--直流制输电论文

柔性直流配电网保护研究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8页
第1章 绪论第15-32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5-16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柔性直流系统故障特性研究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柔性直流系统保护原理研究现状第18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柔性直流系统故障测距方法研究第27-29页
    1.3 论文研究思路与主要工作第29-3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论文研究思路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论文主要工作第31-32页
第2章 故障特性分析第32-52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32页
    2.2 柔性直流配电网拓扑第32-36页
    2.3 故障过程概述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两电平VSC故障过程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MMC故障过程第37-38页
    2.4 故障时域特征分析第38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时域分量分析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全电流方向特征分析第40-42页
    2.5 故障频域特征分析第42-51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故障电流频段分布特征第42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六次谐波分量分析第45-51页
    2.6 本章小结第51-52页
第3章 基于频段分布的电流差动保护第52-69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52页
    3.2 差动电流频段分布特征第52-53页
    3.3 离散小波变换第53-55页
    3.4 保护方法第55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启动元件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双极故障判据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区内故障判据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保护方法流程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5 保护适用场景第57页
    3.5 仿真验证与分析第57-68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区内双极故障保护行为分析第58-61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区外双极故障保护行为分析第61-63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单极故障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3.5.4 交流侧故障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3.5.5 保护算法动作时间分析第65页
        3.5.6 保护算法适应性分析第65-68页
    3.6 本章小结第68-69页
第4章 基于全电流特征的方向纵联保护第69-92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69页
    4.2 保护方法第69-7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启动元件第7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正方向元件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弱馈元件第7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保护动作逻辑第72-73页
    4.3 影响因素分析第73-7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线路分布电容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负荷电流与过渡电阻第7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测量与通信第74-7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可靠性分析第75页
    4.4 实验验证与分析第75-78页
    4.5 仿真验证与分析第78-91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典型工况保护行为分析第79-86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保护算法性能分析第86-88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保护算法动作时间分析第88-89页
        4.5.4 保护算法对直流限流电抗器的适用性第89-91页
    4.6 本章小结第91-92页
第5章 基于六次谐波的故障测距方法第92-103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92页
    5.2 六次谐波故障测距方法第92-94页
    5.3 改进傅里叶算法第94-9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算法推导过程第94-9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算法性能测试第96-98页
    5.4 仿真验证与分析第98-101页
    5.5 本章小结第101-103页
第6章 改进R-L模型测距方法第103-117页
    6.1 引言第103页
    6.2 R-L模型算法的局限性分析第103-10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变量获取方法分析第104-107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算法的数值稳定性分析第107-108页
    6.3 改进R-L模型测距方法第108-111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新型变量获取方法第108-109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算法数值稳定性改进第109-111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测距算法第111页
    6.4 仿真验证与分析第111-116页
    6.5 本章小结第116-117页
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17-119页
    7.1 论文研究结论第117-118页
    7.2 未来研究展望第118-119页
参考文献第119-129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29-130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第130-131页
致谢第131-132页
作者简介第132页

论文共13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高效半导体太阳电池的优化设计及性能研究
下一篇:高比例新能源采用新型并网方式的电网稳定性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