湘潭市地下应急水源地评价及运行方案研究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1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8页 |
1.2.1 地下应急水源地评价 | 第11-16页 |
1.2.2 地下水应急水源地运行方案 | 第16-17页 |
1.2.3 地下应急水源地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| 第17-18页 |
1.3 研究内容、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18-19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8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1.3.3 技术路线 | 第19页 |
1.4 创新点 | 第19-21页 |
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| 第21-41页 |
2.1 自然地理概况 | 第21-24页 |
2.1.1 研究区位置 | 第21页 |
2.1.2 自然地理 | 第21-23页 |
2.1.3 水资源概况 | 第23-24页 |
2.2 经济社会 | 第24页 |
2.3 区域地质条件 | 第24-32页 |
2.3.1 地层 | 第24-31页 |
2.3.2 区域地质构造 | 第31-32页 |
2.4 水文地质条件 | 第32-37页 |
2.4.1 地下水类型 | 第32-33页 |
2.4.2 地下水赋存规律 | 第33-35页 |
2.4.4 补径排条件 | 第35页 |
2.4.5 地下水动态特征 | 第35-36页 |
2.4.6 地下水化学特征 | 第36-37页 |
2.5 供水概况 | 第37-41页 |
第三章 湘潭市地下应急水源地靶区评价 | 第41-65页 |
3.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与评价方法 | 第41-46页 |
3.1.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| 第41-42页 |
3.1.2 模糊分析法 | 第42-43页 |
3.1.3 层次分析法 | 第43-46页 |
3.2 湘潭市地下应急水源地评价指标体系 | 第46-50页 |
3.2.1 评价指标体系 | 第46-47页 |
3.2.2 评价结果分级与标准 | 第47-50页 |
3.3 湘潭市地下应急水源地评价结果 | 第50-65页 |
3.3.1 属性层指标评价结果 | 第50-61页 |
3.3.2 整体评价结果 | 第61-65页 |
第四章 湘潭市地下应急水源地水资源评价 | 第65-79页 |
4.1 计算区划分以及计算原则 | 第65页 |
4.2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 | 第65-73页 |
4.2.1 水文地质参数的确定 | 第65页 |
4.2.2 地下水的补给量 | 第65-66页 |
4.2.3 地下水的现状开采量 | 第66-67页 |
4.2.4 地下水的可开采资源量 | 第67-72页 |
4.2.5 地下水储存资源量 | 第72页 |
4.2.6 地下水应急水源地开采潜力分析 | 第72-73页 |
4.3 地下水质量评价 | 第73-79页 |
4.3.1 地下水化学类型分析 | 第73-75页 |
4.3.2 地下水水质评价 | 第75-79页 |
第五章 湘潭市地下应急水源地建设与运行方案 | 第79-101页 |
5.1 地下水流数值模型构建 | 第79-91页 |
5.1.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| 第80-81页 |
5.1.2 数学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| 第81-87页 |
5.1.3 模型的识别与验证 | 第87-91页 |
5.2 应急水源开采模拟优化 | 第91-96页 |
5.2.1 应急供水情景设定 | 第91-92页 |
5.2.2 应急水源井布置模拟优化 | 第92-96页 |
5.3 地下水应急水源地环境影响分析 | 第96-98页 |
5.3.1 区域地下水位下降 | 第97页 |
5.3.2 诱发岩溶塌陷 | 第97-98页 |
5.4 地下水应急水源地管理与保护 | 第98-101页 |
5.4.1 依法管理、合理配置水资源 | 第98页 |
5.4.2 建立水源地保护区 | 第98页 |
5.4.3 加强应急供水井的保护与监测 | 第98-101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01-104页 |
6.1 结论 | 第101-102页 |
6.2 展望 | 第102-10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4-109页 |
致谢 | 第109-110页 |
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| 第110-111页 |
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| 第11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