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8-9页 |
英文摘要 | 第9-10页 |
1 前言 | 第11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页 |
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1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动态 | 第11-16页 |
1.3.1 东北耕作的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3.2 耕作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的研究 | 第12-14页 |
1.3.3 耕作方式对土壤磷的研究 | 第14-16页 |
1.4 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| 第16-17页 |
1.4.1 研究目标 | 第16页 |
1.4.2 主要内容 | 第16-17页 |
1.5 技术路线 | 第17页 |
1.6 课题来源 | 第17-18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18-21页 |
2.1 试验地概况 | 第18页 |
2.2 试验设计 | 第18页 |
2.3 土壤样品的采集 | 第18页 |
2.4 测定项目及方法 | 第18-19页 |
2.5 计算方法与公式 | 第19-21页 |
2.5.1 不同粒径团聚体质量百分比 | 第19页 |
2.5.2 土壤大团聚体数量 | 第19页 |
2.5.3 平均重量直径(MWD) | 第19-20页 |
2.5.4 几何平均重量(GMD) | 第20页 |
2.5.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| 第20-21页 |
3 结果分析 | 第21-35页 |
3.1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影响 | 第21-22页 |
3.1.1 土壤团聚体数量分布 | 第21-22页 |
3.1.2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| 第22页 |
3.2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团聚体全磷(TP)分布的影响 | 第22-23页 |
3.3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团聚体速效磷(AP)的影响 | 第23-24页 |
3.4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磷及其组分的影响 | 第24-30页 |
3.4.1 有机磷总量(OP) | 第25-26页 |
3.4.2 活性有机磷(LOP) | 第26-27页 |
3.4.3 中活性有机磷(MLOP) | 第27页 |
3.4.4 中稳性有机磷(MROP) | 第27-28页 |
3.4.5 高稳性有机磷(HROP) | 第28-29页 |
3.4.6 土壤团聚体有机磷及其组分与速效磷的相关分析 | 第29-30页 |
3.5 不同耕作方式对农田黑土团聚体无机磷及其组分的影响 | 第30-35页 |
3.5.1 无机磷总量(IP) | 第30页 |
3.5.2 磷酸铝盐(Al-P) | 第30-31页 |
3.5.3 磷酸铁盐(Fe-P) | 第31-32页 |
3.5.4 闭蓄态磷(O-P) | 第32-33页 |
3.5.5 磷酸钙盐(Ca-P) | 第33页 |
3.5.6 土壤团聚体无机磷及各组分与速效磷的相关分析 | 第33-35页 |
4 讨论 | 第35-38页 |
4.1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组成的影响 | 第35页 |
4.2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团聚体全磷、速效磷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4.3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磷及其组分的影响 | 第36页 |
4.4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团聚体无机磷及其组分的影响 | 第36-38页 |
5 结论 | 第38-39页 |
致谢 | 第39-4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0-5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