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9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6-39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6-21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6-20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20-21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21-34页 |
1.2.1 国外文献综述 | 第22-26页 |
1.2.2 国内文献综述 | 第26-33页 |
1.2.3 文献述评 | 第33-34页 |
1.3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| 第34-37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34-36页 |
1.3.2 结构安排 | 第36-37页 |
1.4 主要研究方法 | 第37页 |
1.5 论文创新与不足 | 第37-39页 |
1.5.1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| 第37-38页 |
1.5.2 论文不足之处 | 第38-39页 |
第2章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能力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39-57页 |
2.1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| 第39-46页 |
2.1.1 城镇化与城市化的不同 | 第39-40页 |
2.1.2 传统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| 第40-43页 |
2.1.3 新型城镇化内涵的核心是“人的城镇化” | 第43-46页 |
2.2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影响因素的理论阐释 | 第46-50页 |
2.2.1 托达罗模型: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影响因素分解 | 第47-48页 |
2.2.2 卢卡斯模型: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技能的积累 | 第48-50页 |
2.3 能力贫困视角下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的理论阐释 | 第50-57页 |
2.3.1 “能力贫困”理论 | 第50-52页 |
2.3.2 能力贫困对中国劳动力乡城迁移的影响 | 第52-54页 |
2.3.3 农民工市民化能力提升对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重要作用 | 第54-57页 |
第3章 中国农业劳动力乡城迁移的历史演进及市民化制约因素 | 第57-71页 |
3.1 中国农业劳动力乡城迁移的历史演进 | 第57-62页 |
3.1.1 进城劳动限制的初步放开与转移开端(1978~1991) | 第58-59页 |
3.1.2 大规模转移群体形成与规范管理(1992~2002) | 第59-60页 |
3.1.3 农民工权益保护(2003~2012) | 第60-61页 |
3.1.4 农民工逐渐市民化(2013~至今) | 第61-62页 |
3.2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主要制约因素 | 第62-71页 |
3.2.1 农民工市民化私人成本高昂 | 第62-63页 |
3.2.2 经济基础薄弱,收入来源单一 | 第63-64页 |
3.2.3 观念、习俗与公共服务城乡差异大 | 第64-66页 |
3.2.4 制度壁垒影响仍然存在 | 第66-71页 |
第4章 农民工市民化能力构成及测度 | 第71-110页 |
4.1 农民工市民化能力构成及特征表现 | 第71-82页 |
4.1.1 关于“能力论”的一般范式 | 第71-72页 |
4.1.2 农民工市民化能力的构成 | 第72-75页 |
4.1.3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能力的特征表现 | 第75-82页 |
4.2 农民工市民化能力测度及结果分析 | 第82-88页 |
4.2.1 农民工市民化能力指标体系构建 | 第82-84页 |
4.2.2 数据的选取与测算方法 | 第84-87页 |
4.2.3 测度结果分析 | 第87-88页 |
4.3 农民工市民化成本测算及分担机制 | 第88-110页 |
4.3.1 农民工市民化总成本构成 | 第88-91页 |
4.3.2 农民工市民化成本测算模型 | 第91-96页 |
4.3.3 农民工市民化成本测算及研究结果分析 | 第96-101页 |
4.3.4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 | 第101-110页 |
第5章 农民工市民化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计量检验 | 第110-131页 |
5.1 人力资本与农民工市民化能力形成 | 第110-114页 |
5.1.1 人力资本是影响农民工收入的最重要因素 | 第111-112页 |
5.1.2 人力资本是农民工实现城市职业转换的必要条件 | 第112-113页 |
5.1.3 人力资本是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合的内在价值表现 | 第113-114页 |
5.2 社会资本与农民工市民化能力形成 | 第114-118页 |
5.2.1 社会资本影响农民工工资收入和职业选择 | 第115-117页 |
5.2.2 社会资本有利于增强农民工社会适应性和城市归属感 | 第117-118页 |
5.3 权利要素与农民工市民化能力形成 | 第118-120页 |
5.3.1 平等的就业权利有利于提高农民工市民化职业转换能力 | 第119页 |
5.3.2 公平的社会保障权利有助于农民工增强城市生存和生活能力 | 第119页 |
5.3.3 基本的政治参与权利有利于增强农民工社会融合能力 | 第119-120页 |
5.4 农民工市民化能力影响因素的计量检验 | 第120-131页 |
5.4.1 研究假设与数据来源 | 第120-122页 |
5.4.2 变量选取 | 第122-123页 |
5.4.3 实证分析 | 第123-128页 |
5.4.4 研究结论 | 第128-131页 |
第6章 促进农民工市民化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| 第131-140页 |
6.1 以教育和培训为主要途径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本水平 | 第131-134页 |
6.1.1 优化农民工教育培训制度 | 第132页 |
6.1.2 调整并创新农民工培训机制 | 第132-133页 |
6.1.3 健全并完善现有农民工培训模式 | 第133-134页 |
6.2 构建“弱关系型”和“契约型”社会网络和组织型社会关系 | 第134-136页 |
6.2.1 开拓农民工群体的“弱关系”型社会资本来源渠道 | 第134-135页 |
6.2.2 发展并培育农民工群体组织型社会资本 | 第135-136页 |
6.2.3 构建对农民工群体公平完善的制度资本 | 第136页 |
6.3 以户籍制度重构和社会保障权利回归为核心赋予农民工政治权利 | 第136-140页 |
6.3.1 实现城乡居民政治权利的平等 | 第137-138页 |
6.3.2 保障农民工在农村或城市都有机会和出路 | 第138页 |
6.3.3 推进赋予农民工群体政治权利的制度建设 | 第138-14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0-151页 |
致谢 | 第151-153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| 第1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