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4-6页 |
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1 引言 | 第14-16页 |
2 文献综述 | 第16-37页 |
2.1 非氧化物陶瓷的性能及应用 | 第17-20页 |
2.2 非氧化物陶瓷高温界面反应概述 | 第20-22页 |
2.3 非氧化物陶瓷高温气固界面反应的研究进展 | 第22-35页 |
2.3.1 界面反应行为 | 第22-28页 |
2.3.2 动力学模型及界面结构演变 | 第28-35页 |
2.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| 第35-37页 |
3 实验方法 | 第37-41页 |
3.1 实验设备及软件 | 第37-39页 |
3.1.1 热重分析设备 | 第37-38页 |
3.1.2 1stOpt计算软件 | 第38-39页 |
3.1.3 Materials Studio计算软件 | 第39页 |
3.2 测试方法 | 第39-41页 |
3.2.1 激光粒度分析仪 | 第39页 |
3.2.2 X射线衍射分析仪 | 第39-40页 |
3.2.3 光学显微镜 | 第40页 |
3.2.4 扫描电子显微镜 | 第40页 |
3.2.5 透射电子显微镜 | 第40-41页 |
4 陶瓷粉体高温界面反应行为及动力学 | 第41-69页 |
4.1 碳化硅粉体的高温界面反应 | 第41-47页 |
4.1.1 实验原料表征 | 第41-42页 |
4.1.2 界面反应行为 | 第42-44页 |
4.1.3 产物显微形貌分析 | 第44-47页 |
4.2 氮化硅粉体的高温界面反应 | 第47-56页 |
4.2.1 实验原料表征 | 第47-48页 |
4.2.2 界面反应行为 | 第48-51页 |
4.2.3 产物显微形貌分析 | 第51-56页 |
4.3 陶瓷粉体高温界面反应动力学 | 第56-67页 |
4.3.1 双反应界面动力学模型 | 第56-63页 |
4.3.2 动力学模型的应用与评估 | 第63-67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67-69页 |
5 陶瓷纤维高温界面反应行为及动力学 | 第69-93页 |
5.1 碳化硅纤维的高温界面反应 | 第69-73页 |
5.1.1 实验原料表征 | 第69-71页 |
5.1.2 热重反应行为 | 第71-72页 |
5.1.3 产物纤维形貌分析 | 第72-73页 |
5.2 氮化硅纤维的高温界面反应 | 第73-87页 |
5.2.1 实验原料表征 | 第73-75页 |
5.2.2 界面反应行为 | 第75-77页 |
5.2.3 产物显微形貌分析 | 第77-87页 |
5.3 陶瓷纤维高温界面反应动力学 | 第87-91页 |
5.3.1 界面反应动力学模型 | 第87-88页 |
5.3.2 模型的应用与评估 | 第88-91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91-93页 |
6 陶瓷块体高温界面反应动力学 | 第93-104页 |
6.1 实验原料表征 | 第93-94页 |
6.2 界面反应行为 | 第94-96页 |
6.3 产物显微形貌分析 | 第96-102页 |
6.4 界面反应动力学模型及应用 | 第102-103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103-104页 |
7 反应界面材料结构演变及机理分析 | 第104-118页 |
7.1 计算方法介绍及模型构建 | 第104-105页 |
7.2 AlN氧化过程界面结构演变 | 第105-113页 |
7.3 氧化产物相变和反应机理 | 第113-117页 |
7.4 本章小结 | 第117-118页 |
8 结论 | 第118-122页 |
8.1 结论 | 第118-120页 |
8.2 创新点 | 第120页 |
8.3 工作展望 | 第120-12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2-138页 |
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| 第138-143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14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