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缩略语/符号说明 | 第12-13页 |
前言 | 第13-15页 |
研究现状、成果 | 第13-14页 |
研究目的、方法 | 第14-15页 |
一、材料与方法 | 第15-19页 |
1.1 病例选择与分组 | 第15页 |
1.2 分组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3 治疗方法 | 第16页 |
1.4 评价指标 | 第16-18页 |
1.4.1 焦虑或抑郁评价指标 | 第16-17页 |
1.4.2 BNP疗效评价指标 | 第17页 |
1.4.3 CRP疗效评价指标 | 第17页 |
1.4.4 射血分数EF%疗效评价指标 | 第17-18页 |
1.5 统计学分析 | 第18-19页 |
二、结果 | 第19-39页 |
2.1 调查对象基本资料 | 第19页 |
2.2 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 | 第19-20页 |
2.3 心血管患者发生双心疾病的相关因素分析 | 第20-26页 |
2.3.1 心血管患者发生双心疾病的相关因素Logistic分析 | 第20-22页 |
2.3.2 冠心病患者发生双心疾病的相关因素Logistics分析 | 第22-23页 |
2.3.3 高血压患者发生双心疾病的相关因素Logistics分析 | 第23-24页 |
2.3.4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双心疾病的相关因素Logistics分析 | 第24-25页 |
2.3.5 心律失常患者发生双心疾病的相关因素Logistics分析 | 第25-26页 |
2.4 心血管疾病合并焦虑或抑郁治疗效果分析 | 第26-30页 |
2.4.1 心理疏导前后各组SAS评分比较 | 第26-27页 |
2.4.2 心理疏导前后各组SDS评分变化 | 第27页 |
2.4.3 心理疏导前后各组PHQ-9总评分变化 | 第27-28页 |
2.4.4 心理疏导前后各组BNP变化 | 第28-29页 |
2.4.5 心理疏导前后各组CRP变化 | 第29页 |
2.4.6 心理疏导前后各组EF%变化 | 第29-30页 |
2.5 冠心病合并焦虑或抑郁治疗效果分析 | 第30-32页 |
2.5.1 不同治疗方式治疗前后SAS评分变化 | 第30-31页 |
2.5.2 不同治疗方式治疗前后SDS评分变化 | 第31页 |
2.5.3 不同治疗方式治疗前后PHQ-9评分变化 | 第31-32页 |
2.6 高血压合并焦虑或抑郁治疗效果分析 | 第32-34页 |
2.6.1 不同治疗方式治疗前后SAS评分变化 | 第32-33页 |
2.6.2 不同治疗方式治疗前后SDS评分变化 | 第33页 |
2.6.3 不同治疗方式治疗前后PHQ-9评分变化 | 第33-34页 |
2.7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焦虑或抑郁治疗效果分析 | 第34-36页 |
2.7.1 不同治疗方式治疗前后SAS评分变化 | 第34-35页 |
2.7.2 不同治疗方式治疗前后SDS评分变化 | 第35页 |
2.7.3 不同治疗方式治疗前后PHQ-9评分变化 | 第35-36页 |
2.8 心律失常合并焦虑或抑郁治疗效果分析 | 第36-39页 |
2.8.1 不同治疗方式治疗前后SAS评分变化 | 第36-37页 |
2.8.2 不同治疗方式治疗前后SDS评分变化 | 第37页 |
2.8.3 不同治疗方式治疗前后PHQ-9评分变化 | 第37-39页 |
三、讨论 | 第39-44页 |
3.1 心血管疾病发生焦虑抑郁症状的相关因素 | 第39页 |
3.2 心血管疾病发生焦虑抑郁症状的治疗方式 | 第39-40页 |
3.3 心理疏导对患者心脏功能影响分析 | 第40-41页 |
3.4 心血管疾病发生焦虑抑郁患者的治疗分析 | 第41-44页 |
3.4.1 冠心病发生焦虑抑郁患者的治疗分析 | 第41页 |
3.4.2 高血压发生焦虑抑郁患者的治疗分析 | 第41-42页 |
3.4.3 慢性心力衰竭发生焦虑抑郁患者的治疗分析 | 第42页 |
3.4.4 心律失常发生焦虑抑郁患者的治疗分析 | 第42-44页 |
四、结论 | 第44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9页 |
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| 第49-50页 |
附录 | 第50-54页 |
附录1 | 第50-51页 |
附录2 | 第51-52页 |
附录3 | 第52-53页 |
附录4 | 第53-54页 |
综述 心理疏导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| 第54-65页 |
综述参考文献 | 第61-65页 |
致谢 | 第65-66页 |
个人简历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