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6页 |
英文摘要 | 第6-12页 |
导论 | 第12-29页 |
一、研究缘起 | 第12-15页 |
(一)社会转型期诚信危机问题亟待破解 | 第12-13页 |
(二)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极端重要 | 第13-14页 |
(三)全球化趋势呼唤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| 第14-15页 |
二、文献综述 | 第15-25页 |
(一)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| 第15-21页 |
(二)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| 第21-25页 |
三、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25-27页 |
(一)研究内容 | 第25-26页 |
(二)研究方法 | 第26-27页 |
四、研究价值与创新 | 第27-29页 |
(一)研究价值 | 第27-28页 |
(二)创新之处 | 第28-29页 |
第一章 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演进与特征 | 第29-53页 |
一、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概念界定 | 第29-38页 |
(一)西方诚信观及诚信文化 | 第29-34页 |
(二)学术诚信相关概念 | 第34-37页 |
(三)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 | 第37-38页 |
二、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发展历程 | 第38-44页 |
(一)制度建立与跟踪调研并举的教育初探期 | 第39-40页 |
(二)自我约束与规则约束并顾的教育实践期 | 第40-41页 |
(三)制度完善与价值养成并重的教育成熟期 | 第41-44页 |
三、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基本特征 | 第44-53页 |
(一)“个体目标”与“共同体目标”逐级深化 | 第44-46页 |
(二)“国家—社会—学校”有机联动 | 第46-48页 |
(三)“正向引导”与“反向制约”共同作用 | 第48-50页 |
(四)“自治自律”与“多维衔接”相互融合 | 第50-53页 |
第二章 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目标定位 | 第53-69页 |
一、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个体目标 | 第53-63页 |
(一)学术诚信的内涵认知 | 第53-56页 |
(二)学术诚信的情感认同 | 第56-59页 |
(三)学术诚信的习惯养成 | 第59-63页 |
二、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共同体目标 | 第63-69页 |
(一)成员对学术诚信的普遍遵守 | 第63-65页 |
(二)成员对学术失信的坚决抵制 | 第65-67页 |
(三)构建学术共同体的诚信文化 | 第67-69页 |
第三章 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实施过程 | 第69-95页 |
一、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制度规范 | 第69-78页 |
(一)“特色性”荣誉准则制度 | 第69-73页 |
(二)“终身性”诚信档案制度 | 第73-75页 |
(三)“标准化”学术规范制度 | 第75-78页 |
二、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教育引导 | 第78-86页 |
(一)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互动的课程引导 | 第78-81页 |
(二)宣传活动与实践活动结合的活动引导 | 第81-84页 |
(三)人文环境与物质环境融合的环境引导 | 第84-86页 |
三、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失信惩戒 | 第86-90页 |
(一)“程序性”学术失信调查 | 第86-88页 |
(二)“差异性”学术失信惩戒 | 第88-90页 |
四、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实施系统的典型案例 | 第90-95页 |
(一)“制度规范”典型案例:普林斯顿大学的荣誉准则制度 | 第90-92页 |
(二)“失信惩戒”典型案例: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学术失信惩戒 | 第92-95页 |
第四章 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保障体系 | 第95-121页 |
一、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政策保障 | 第95-101页 |
(一)国家顶层设计下的“主导性”政策 | 第95-97页 |
(二)社会参与促进下的“辅助性”政策 | 第97-99页 |
(三)高校教育实施下的“具体性”政策 | 第99-101页 |
二、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队伍保障 | 第101-111页 |
(一)各级官方诚信组织落实“政策督导” | 第102-105页 |
(二)学生自治诚信团体倡导“自治自为” | 第105-107页 |
(三)教师榜样示范团队实施“正向引导” | 第107-109页 |
(四)图书馆员指导团队开展“专业指导” | 第109-111页 |
三、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技术保障 | 第111-116页 |
(一)普适与精专兼顾的商业学术失信检测系统 | 第111-114页 |
(二)主客观判断结合的高校学术失信自查体系 | 第114-116页 |
四、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保障体系的典型案例 | 第116-121页 |
(一)“政策保障”典型案例:《关于不正当研究行为的联邦政策》 | 第117-118页 |
(二)“队伍保障”典型案例:国际学术诚信中心 | 第118-121页 |
第五章 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理性反思 | 第121-137页 |
一、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理论依据 | 第121-127页 |
(一)主张契约信守与自由遵从的契约理论 | 第121-123页 |
(二)直面有限理性与利益驱动的博弈理论 | 第123-124页 |
(三)强调精神资本与社会资本的人力资本理论 | 第124-126页 |
(四)追求物质与精神互惠平衡的社会交换理论 | 第126-127页 |
二、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精神根源 | 第127-132页 |
(一)崇尚契约信守与严谨务实的清教主义思想 | 第128-130页 |
(二)坚持追求真理与学术自由的高等教育理念 | 第130-132页 |
三、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现实困境 | 第132-137页 |
(一)操作变量难以把握导致实施效果受限 | 第132-134页 |
(二)价值培育效果潜隐造成行为判断模糊 | 第134-135页 |
(三)点位式学理研究致使理论指导力弱化 | 第135-137页 |
第六章 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启示与借鉴 | 第137-154页 |
一、构建层次清晰、导向明确的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目标体系 | 第138-144页 |
(一)培育个体学术诚信品质 | 第138-140页 |
(二)树立高校学术诚信风尚 | 第140-142页 |
(三)构建学术诚信理论体系 | 第142-144页 |
二、打造多维并举、一以贯之的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实施策略 | 第144-149页 |
(一)完善制度与课程结合的教育宣传策略 | 第145-146页 |
(二)健全惩戒与激励并存的教育管理策略 | 第146-148页 |
(三)建立严肃与客观并重的教育反馈策略 | 第148-149页 |
三、整合驰而不息、协同发力的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保障资源 | 第149-154页 |
(一)实现政策制度纵向联通 | 第149-150页 |
(二)确保资源形式丰富多样 | 第150-152页 |
(三)完成失信预防技术整合 | 第152-154页 |
结语 | 第154-1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6-170页 |
后记 | 第170-172页 |
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| 第1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