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畜牧、动物医学、狩猎、蚕、蜂论文--普通畜牧学论文--草地学、草原学论文

草原植硅体封存碳潜力及其对不同利用方式的响应

摘要第3-6页
ABSTRACT第6-11页
第一章 绪论第14-25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4-16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6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陆地生态系统碳汇中植硅体碳的作用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植硅体研究进展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植硅体封存碳潜力研究进展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草地植硅体碳生产、积累及固碳潜力研究进展第19-22页
    1.3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第22-23页
    1.4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内容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方法第23-24页
    1.5 技术路线第24-25页
第二章 材料与实验方法第25-34页
    2.1 研究区概况第25-27页
    2.2 野外植物样品采集方法第27-32页
    2.3 实验室样品测定方法第32-33页
    2.4 数据分析方法第33-34页
第三章 内蒙古典型草原植物地上和地下部分植硅体碳生产第34-43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34-35页
    3.2 结果与分析第35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草原植物植硅体含量和植硅体碳含量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草原植物和群落地上和地下部分植硅体碳储量第37-40页
    3.3 讨论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草原生态系统中地下生产力BNPP在植硅体封碳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草原植物不同部位植硅体碳浓度变化较大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草原植物植硅体封存有机碳机制第41-42页
    3.4 小结第42-43页
第四章 草原利用方式对植硅体碳生产和长期碳汇的影响第43-57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43-44页
    4.2 结果与分析第44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不同利用方式下草原植物群落的特征第44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不同利用方式下草原植物植硅体和植硅体碳含量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不同利用方式对草原植物植硅体和植硅体碳含量的影响第49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不同利用方式植硅体碳生产通量估测第52-54页
    4.3 讨论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植物植硅体和植硅体碳含量对不同草地利用方式的响应分析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不同利用方式草原植硅体生产通量比较与分析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内蒙古草原植硅体封碳潜力讨论第55-56页
    4.4 小结第56-57页
第五章 内蒙古主要草原类型植硅体碳生产通量及其长期碳汇效应第57-84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57-58页
    5.2 结果与分析第58-7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不同草原类型植物组成及功能群组成第58-6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不同草原类型优势植物植硅体含量和植硅体碳含量的分布与变化第65-7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不同草原类型优势植物植硅体封存有机碳含量的分布与变化第70-7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不同草原类型群落植硅体碳储量及生产通量估测第75-7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不同草原类型植硅体和植硅体碳生产通量影响因素分析第76-79页
    5.3 讨论第79-8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不同草原类型植被组成及群落生产力分析讨论第79-8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草地植物植硅体和植硅体碳含量及影响因素分析第8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不同类型草地植硅体碳含量的影响因素探讨分析第80-8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草原植物群落植硅体碳生产通量估测及植硅体封碳潜力探讨第82-83页
    5.4 小结第83-84页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4-87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84-85页
    6.2 特色与创新第85页
    6.3 展望第85-87页
参考文献第87-102页
附录第102-104页
致谢第104-105页
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05-106页
论文选题来源第106页

论文共10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Wnt3a在牛滋养层干细胞建系中的作用研究
下一篇:放牧对草原群落构建和生态系统功能影响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