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医药、卫生论文--中国医学论文--中医妇产科论文--妇科病论文--经病论文

补肾和营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观察

中文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9页
英文缩略词表第10-11页
前言第11-14页
理论研究第14-25页
    1 中医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认识第14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1 中医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病因病机的认识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 中医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治疗研究第15-19页
    2 西医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认识第19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1 发病机制第19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 临床治疗第22-25页
临床研究第25-39页
    1.临床资料第25-30页
        1.1 诊断标准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2 病例纳入标准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1.3 病例排除标准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4 病例剔除、脱落和终止标准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1.5 病例来源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6 质量控制标准第29-30页
    2 研究过程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1 病史采集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 治疗方案第30-31页
    3 观察指标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1 安全性观测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 疗效性指标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3.3 疗效判定标准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4 数据统计第32页
    4 研究结果第32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1 临床疗效比较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4.2 中医症候疗效结果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4.3 kupperman评分结果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4.4 实验室检查第34-36页
    5 研究结果分析第36-39页
        5.1 研究对象及观察指标具有可比性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5.2 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情况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5.3 治疗前后kupperman评分比较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5.4 治疗前后中医症候总积分、单项中医症状总有效率比较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5.5 治疗前后E2、FSH、LH水平比较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5.6 安全性分析第37-39页
讨论第39-45页
    1 本研究的立法依据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1.1 药物选择依据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1.2 补肾和营法理论依据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1.3 用药持续时间选择依据第40-41页
    2 组方及用药解析第41-42页
    3 常用中药功效及药理分析第42-44页
    4 不足之处和展望第44-45页
结语第45-46页
参考文献第46-53页
文献综述第53-61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58-61页
附表第61-63页
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63-64页
致谢第64页

论文共6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小麦脱水素WZY1-2基因的遗传转化及在小麦不同生育期的时空表达
下一篇:二胡协奏曲《长城随想》演奏技术探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