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交通运输论文--公路运输论文--汽车工程论文--汽车结构部件论文--行走系统论文--悬挂论文

双筒液压减振器的试验与仿真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页
第一章 绪论第10-17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页
    1.2 减振器的作用、结构及工作原理第10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减振器的作用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双筒液压减振器结构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双筒液压减振器工作原理第12-13页
    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-16页
    1.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6-17页
第二章 双筒液压减振器的试验研究第17-25页
    2.1 减振器的示功、速度特性试验第18-20页
    2.2 减振器温度特性实验第20-21页
    2.3 减振器的疲劳特性试验第21-23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23-25页
第三章 双筒液压减振器数学模型的建立第25-45页
    3.1 减振器模型的假设第25页
    3.2 减振器数学模型建立第25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复原阀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压缩阀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流通阀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补偿阀第30-31页
    3.3 减振器能量损失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沿程压力损失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局部压力损失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总压力损失第32-33页
    3.4 节流阀片弯曲变形分析第33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圆形薄片弯曲理论第33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节流阀片变形分析第36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叠加阀片等效厚度变形分析第41-42页
    3.5 叠加节流阀片的刚度第42-44页
    3.6 本章小结第44-45页
第四章 双筒液压减振器的建模仿真与验证第45-55页
    4.1 AMESIM软件介绍第45页
    4.2 双筒液压减振器模型的建立第45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双筒液压减振器草图模型的建立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双筒液压减振器子模型的选取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双筒液压减振器的参数设置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双筒液压减振器的仿真第50-52页
    4.3 双筒液压减振器仿真模型的验证第52-54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54-55页
第五章 双筒液压减振器正交试验研究第55-77页
    5.1 正交试验基本知识第55-56页
    5.2 正交表的基本知识第56-57页
    5.3 试验因子的选取第57-6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试验因子的确定第58-6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因子水平的确定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正交表的选用第60-6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实验的进行及结果记录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数据处理第63-66页
    5.4 重要参数对减振器阻尼特性的影响第66-74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活塞杆直径对减振器阻尼特性的影响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复原阀片片数对减振器阻尼特性的影响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活塞与工作缸缝隙对减振器阻尼特性的影响第68-69页
        5.4.4 节流阀片常通孔直径对减振器阻尼特性的影响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5.4.5 弹性阀片预紧力对减振器阻尼特性的影响第70-73页
        5.4.6 减振器油液粘度对减振器阻尼特性的影响第73-74页
    5.5 结果的验证第74-76页
    5.6 本章小结第76-77页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77-79页
    6.1 本文总结第77-78页
    6.2 研究展望第78-79页
参考文献第79-83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第83-84页
    一、已发表(包括已接受待发表)的论文,以及已投稿、或已成文打算投稿、或拟成文投稿的论文情况第83页
    二、与学位内容相关的其它成果(包括专利、著作、获奖项目等)第83-84页
致谢第84页

论文共8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速生树种环保型木材防护剂的研制与应用
下一篇:塔里木河上游胡杨林地上生物量动态遥感监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