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5-6页 | 
| abstract | 第6-7页 | 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2页 | 
| 1.1 苄位溴代反应研究 | 第10-12页 | 
| 1.1.1 Br_2 直接溴化 | 第10-11页 | 
| 1.1.2 NBS 溴化 | 第11页 | 
| 1.1.3  二溴海因溴化 | 第11页 | 
| 1.1.4 KBrO_3/NaHSO_3 溴化 | 第11页 | 
| 1.1.5 电化学溴化 | 第11-12页 | 
| 1.1.6 BBr_3 溴化 | 第12页 | 
| 1.1.7 HBr/H_2O_2 氧化溴化 | 第12页 | 
| 1.2 制药废水处理技术研究 | 第12-19页 | 
| 1.2.1  物理法 | 第13-14页 | 
| 1.2.2  化学法 | 第14-17页 | 
| 1.2.3  生化法 | 第17-19页 | 
| 1.3 铁碳微电解与芬顿氧化技术理论基础 | 第19-21页 | 
| 1.3.1  铁碳微电解原理 | 第19-20页 | 
| 1.3.2  铁碳微电解优点 | 第20页 | 
| 1.3.3  芬顿氧化原理 | 第20-21页 | 
| 1.3.4  芬顿氧化优点 | 第21页 | 
| 1.4 课题研究内容与意义 | 第21-22页 | 
| 第二章 2-硝基苄溴的合成研究 | 第22-28页 | 
| 2.1 引言 | 第22页 | 
| 2.2 试剂与仪器 | 第22-23页 | 
| 2.2.1 实验试剂 | 第22页 | 
| 2.2.2 实验仪器 | 第22-23页 | 
| 2.3 实验过程与讨论 | 第23-27页 | 
| 2.3.1 实验装置图 | 第23页 | 
| 2.3.2 检测方法 | 第23-24页 | 
| 2.3.3 实验方法 | 第24页 | 
| 2.3.4 最佳反应条件选择 | 第24-27页 | 
| 2.4 本章小结 | 第27-28页 | 
| 第三章 铁碳微电解-芬顿氧化预处理吡唑醚菌酯生产废水研究 | 第28-48页 | 
| 3.1 实验水质 | 第28页 | 
| 3.2 试剂与仪器 | 第28-29页 | 
| 3.2.1 实验试剂 | 第28页 | 
| 3.2.2 实验仪器 | 第28-29页 | 
| 3.3 铁碳微电解研究 | 第29-35页 | 
| 3.3.1 活性炭与无烟煤的选择 | 第29页 | 
| 3.3.2 Fe/C质量比的选择 | 第29-31页 | 
| 3.3.3 铁碳投加量的选择 | 第31-32页 | 
| 3.3.4 反应时间的选择 | 第32-33页 | 
| 3.3.5 pH值的选择 | 第33-35页 | 
| 3.4 芬顿氧化研究 | 第35-41页 | 
| 3.4.1 H_2O_2与Fe~(2+)摩尔比的选择 | 第35-37页 | 
| 3.4.2 H_2O_2与Fe~(2+)投加量的选择 | 第37-38页 | 
| 3.4.3 反应时间的选择 | 第38-39页 | 
| 3.4.4 pH值的选择 | 第39-41页 | 
| 3.5 组合工艺的选择 | 第41-42页 | 
| 3.6 铁炭微电解-芬顿氧化工艺研究 | 第42-47页 | 
| 3.6.1 H_2O_2用量的选择 | 第42-43页 | 
| 3.6.2 ph值的选择 | 第43-45页 | 
| 3.6.3 反应时间的选择 | 第45-46页 | 
| 3.6.4 Fe~(2+)补加量的选择 | 第46-47页 | 
| 3.7 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 
| 第四章 铁碳微电解与芬顿氧化动力学研究 | 第48-61页 | 
| 4.1 铁碳微电解动力学研究 | 第48-52页 | 
| 4.2 芬顿氧化动力学研究 | 第52-60页 | 
| 4.3 本章小结 | 第60-61页 | 
|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61-63页 | 
| 5.1 总结 | 第61-62页 | 
| 5.2 展望 | 第62-63页 | 
| 参考文献 | 第63-68页 | 
| 致谢 | 第68-69页 | 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