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7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主要符号对照表 | 第16-18页 |
附件 | 第18-21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21-52页 |
1.1 微生物天然产物研究策略 | 第21-26页 |
1.1.1 单菌株多次级代谢产物策略 | 第22-23页 |
1.1.2 特殊生境来源微生物资源的挖掘 | 第23-24页 |
1.1.3 基因组挖掘 | 第24-25页 |
1.1.4 合成生物学 | 第25-26页 |
1.2 鸟巢烷型二萜研究进展 | 第26-42页 |
1.2.1 鸟巢烷型二萜结构多样性 | 第27-35页 |
1.2.2 鸟巢烷型二萜的生物活性及构效关系 | 第35-42页 |
1.3 安莎霉素研究进展 | 第42-49页 |
1.3.1 安莎霉素种类及生物活性 | 第42-45页 |
1.3.2 安莎霉素的生物合成研究概述 | 第45-49页 |
1.4 论文设计思路 | 第49-52页 |
1.4.1 选题背景 | 第49-50页 |
1.4.2 选题目的及意义 | 第50-52页 |
第二章 活性向导下的实验菌株筛选 | 第52-61页 |
2.1 研究背景 | 第52页 |
2.2 实验材料 | 第52-54页 |
2.2.1 生物材料 | 第52-53页 |
2.2.2 培养基 | 第53页 |
2.2.3 试剂及仪器 | 第53-54页 |
2.3 实验方法 | 第54-55页 |
2.3.1 实验菌株小试发酵 | 第54页 |
2.3.2 实验菌株次级代谢产物分析 | 第54页 |
2.3.3 实验菌株粗提物生物活性测试 | 第54-55页 |
2.4 结果与讨论 | 第55-60页 |
2.4.1 80株秦岭放线菌代谢产物分析 | 第55-57页 |
2.4.2 实验菌株粗提物生物活性测试结果 | 第57-60页 |
2.5 小结 | 第60-61页 |
第三章 胡克黑蛋巢菌CGMCC5.1116 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| 第61-104页 |
3.1 研究背景 | 第61-62页 |
3.1.1 蛋巢菌次级代谢产物研究现状 | 第61页 |
3.1.2 化学表观遗传修饰策略 | 第61-62页 |
3.2 实验材料 | 第62-64页 |
3.2.1 菌株 | 第62页 |
3.2.2 培养基 | 第62-63页 |
3.2.3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| 第63-64页 |
3.2.4 主要仪器、色谱耗材及生物材料 | 第64页 |
3.3 实验方法 | 第64-71页 |
3.3.1 目标菌株发酵条件筛选 | 第64-65页 |
3.3.2 目标菌株放大培养 | 第65页 |
3.3.3 次级代谢产物提取分离 | 第65-66页 |
3.3.4 化合物3-16 的乳酸酯化 | 第66-67页 |
3.3.5 化合物3-5 的水解反应 | 第67页 |
3.3.6 生物活性测试 | 第67-71页 |
3.4 结果与讨论 | 第71-102页 |
3.4.1 菌株培养条件筛选的结果分析 | 第71-73页 |
3.4.2 分离所得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| 第73-92页 |
3.4.3 生物活性测试结果 | 第92-102页 |
3.5 小结 | 第102-104页 |
第四章 胡克黑蛋巢菌CGMCC5.1116 化学成分衍生化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| 第104-118页 |
4.1 研究背景 | 第104页 |
4.2 实验材料 | 第104-105页 |
4.2.1 实验仪器 | 第104页 |
4.2.2 试剂与溶剂 | 第104-105页 |
4.3 实验方法 | 第105-106页 |
4.3.1 衍生路线 | 第105-106页 |
4.3.2 生物活性测试 | 第106页 |
4.4 结果与讨论 | 第106-117页 |
4.4.1 衍生物结构表征 | 第106-112页 |
4.4.2 衍生物生物活性评价结果 | 第112-117页 |
4.5 小结 | 第117-118页 |
第五章 可可链霉菌阿苏亚种H2S5 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| 第118-155页 |
5.1 研究背景 | 第118-119页 |
5.2 实验材料 | 第119-120页 |
5.2.1 菌株 | 第119页 |
5.2.2 培养基 | 第119-120页 |
5.2.3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| 第120页 |
5.2.4 主要仪器、色谱耗材及生物材料 | 第120页 |
5.3 实验方法 | 第120-125页 |
5.3.1 目标菌株发酵条件筛选 | 第120-121页 |
5.3.2 目标菌株放大培养 | 第121页 |
5.3.3 次级代谢产物提取分离 | 第121-122页 |
5.3.4 化合物5-4 的绝对构型测定 | 第122-123页 |
5.3.5 化合物5-11 的水解和糖构型测定 | 第123-124页 |
5.3.6 生物活性测试 | 第124-125页 |
5.4 结果与讨论 | 第125-153页 |
5.4.1 菌株培养条件筛选的结果分析 | 第125-127页 |
5.4.2 分离所得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| 第127-143页 |
5.4.4 生物活性测试结果 | 第143-153页 |
5.5 小结 | 第153-155页 |
第六章 可可链霉菌阿苏亚种H2S5 基因组测序及其次级代谢潜能分析 | 第155-165页 |
6.1 研究背景 | 第155页 |
6.2 实验材料 | 第155页 |
6.2.1 菌株 | 第155页 |
6.2.2 培养基 | 第155页 |
6.2.3 试剂及仪器 | 第155页 |
6.3 实验方法 | 第155-156页 |
6.3.1 总基因组的提取 | 第155-156页 |
6.3.2 基因组测序、组装、序列分析 | 第156页 |
6.4 结果与讨论 | 第156-164页 |
6.4.1 可可链霉菌H2S5 基因组测序与分析 | 第156-162页 |
6.4.2 tym与其它三烯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对比分析 | 第162-164页 |
6.5 小结 | 第164-165页 |
第七章 可可链霉菌阿苏亚种H2S5 菌株的遗传改造 | 第165-183页 |
7.1 研究背景 | 第165页 |
7.2 实验材料 | 第165-169页 |
7.2.1 菌株、质粒与引物 | 第165-167页 |
7.2.2 培养基 | 第167-168页 |
7.2.3 试剂 | 第168页 |
7.2.4 仪器 | 第168-169页 |
7.3 实验方法 | 第169-172页 |
7.3.1 可可链霉菌H2S5 粗产物中各化合物的标定 | 第169页 |
7.3.2 化合物5-4 的产量测定 | 第169页 |
7.3.3 分子生物学相关实验操作 | 第169-172页 |
7.4 结果与讨论 | 第172-182页 |
7.4.1 可可链霉菌H2S5 粗产物中各化合物的标定结果 | 第172-173页 |
7.4.2 可可链霉菌H2S5 生产化合物5-4 的产量 | 第173-176页 |
7.4.3 可可链霉菌H2S5 的抗生素敏感性 | 第176-177页 |
7.4.4 可可链霉菌H2S5 产孢培养基的选择 | 第177-178页 |
7.4.5 可可链霉菌H2S5 菌株与大肠杆菌接合转移实验方法和条件摸索 | 第178-180页 |
7.4.6 可可链霉菌H2S5 菌株遗传操作设计 | 第180-182页 |
7.5 小结 | 第182-183页 |
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83-187页 |
8.1 工作总结 | 第183-185页 |
8.2 创新点 | 第185页 |
8.3 工作展望 | 第185-187页 |
8.3.1 关于鸟巢烷型二萜 | 第185页 |
8.3.2 关于三烯霉素 | 第185-18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87-202页 |
附录 | 第202-225页 |
致谢 | 第225-228页 |
个人简历 | 第22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