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--一般性问题论文--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

非离子聚丙烯酰胺(NPAM)对絮凝体沉降特性的影响研究

摘要第7-9页
ABSTRACT第9-10页
第一章 绪论第14-31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、目的和意义第14-16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6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絮凝剂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絮凝体微观结构探索第17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絮凝体沉速公式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絮凝体沉降计算模拟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5 随机数据处理的方法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6 湍流剪切对絮凝沉降的影响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7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第27-28页
    1.3 研究目标和内容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目标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内容第28-29页
    1.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方法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技术路线第29-31页
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31-42页
    2.1 聚丙烯酰胺(PAM)简介第31-32页
    2.2 NPAM絮凝沉降试验第32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试验设计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试验材料及仪器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试验工况及过程第34-35页
    2.3 絮凝体分形维数计算方法第35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分形维数基本方法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絮凝体分形维数计算方法第36-42页
第三章 絮凝体形态特征及絮凝机理论证第42-53页
    3.1 絮凝体形态特征第42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絮凝体形态结构第42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絮凝体分形维数第46-49页
    3.2 絮凝体能谱分析第49-50页
    3.3 NPAM絮凝机理论证第50-52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52-53页
第四章 絮凝体沉速公式及絮凝体(团)沉速模型第53-74页
    4.1 Stokes定律第53-54页
    4.2 絮凝体沉速第54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絮凝体分形维数与沉速的关系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絮凝体沉速与初始颗粒沉速的关系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絮凝体实验沉速规律第57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试验中λ_1 、λ_2和λ_3系数的确定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絮凝体沉速公式的推求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6 絮凝体沉速公式的验证第63-65页
    4.3 絮凝体(团)沉速模型第65-7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湍流剪切效应第65-6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模型建立思路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湍流效应表达第68-6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絮凝体特性的影响第69-7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沉速模型建立第71-72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72-74页
第五章 群体平衡模型理论第74-88页
    5.1 PBM概述第74-75页
    5.2 絮凝沉降计算模型第75-8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计算流体动力学模型第75-8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群体平衡模型第80-8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群体平衡模型离散方法第85-87页
    5.3 本章小结第87-88页
第六章 絮凝沉降模型计算及频谱分析第88-106页
    6.1 算例建模第88-89页
    6.2 计算结果第89-96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絮凝沉降过程模拟第89-91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絮凝体各粒径组时变情况第91-9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絮凝沉降过程中流体动力学信息第93-95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 沉速模型计算第95-96页
    6.3 絮凝沉降过程频谱分析第96-104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ESMD方法概述第96-97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希尔伯特-黄变换方法第97-98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ESMD方法第98-100页
        6.3.4 模态分解第100-102页
        6.3.5 时-频分析第102-104页
        6.3.6 能量分析第104页
    6.4 本章小结第104-106页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06-109页
    7.1 主要结论第106-107页
    7.2 主要创新点第107-108页
    7.3 展望第108-109页
参考文献第109-130页
附录 :絮凝体的显微观测图像第130-134页
致谢第134-136页
个人简介第136页

论文共13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陕西省渭河流域生态修复绩效评价研究
下一篇:铁(氢)氧化物纳米颗粒的团聚行为及其机理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