航天企业保密生命周期防范体系研究--以A企业为例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1 绪论 | 第9-15页 |
1.1 背景及依据 | 第9页 |
1.2 研究意义和方法 | 第9-10页 |
1.2.1 基于生命周期管理理论的探索 | 第9页 |
1.2.2 实际应用价值 | 第9-10页 |
1.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0-12页 |
1.3.1 国内保密管理文献综述 | 第10-11页 |
1.3.2 国内外保密法律法规比较 | 第11页 |
1.3.3 发展动态 | 第11-12页 |
1.4 研究内容 | 第12页 |
1.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12-15页 |
1.5.1 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1.5.2 技术路线 | 第13-15页 |
2 航天企业保密管理概述 | 第15-21页 |
2.1 我国保密管理概述 | 第15-16页 |
2.1.1 近代保密 | 第15页 |
2.1.2 新时期保密 | 第15-16页 |
2.2 航天企业保密管理概述 | 第16-17页 |
2.3 生命周期理论和发展 | 第17-18页 |
2.4 保密生命周期概念和特点 | 第18-21页 |
3 A企业保密生命周期管理现状及分析 | 第21-31页 |
3.1 A企业保密生命周期管理现状 | 第21页 |
3.2 A企业保密生命周期管理面临的问题 | 第21-29页 |
3.2.1 保密责任制 | 第22-23页 |
3.2.2 密级确定 | 第23-24页 |
3.2.3 涉密人员 | 第24-25页 |
3.2.4 涉密载体 | 第25-26页 |
3.2.5 涉密电子文件 | 第26-27页 |
3.2.6 涉密信息系统 | 第27-28页 |
3.2.7 互联网管理 | 第28-29页 |
3.3 原因分析 | 第29-31页 |
4 国内外保密管理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| 第31-37页 |
4.1 美国保密管理现状分析 | 第31-32页 |
4.1.1 保密立法 | 第31页 |
4.1.2 保密管理特点和举措 | 第31-32页 |
4.2 俄罗斯保密管理现状分析 | 第32-33页 |
4.2.1 保密立法 | 第32页 |
4.2.2 保密管理特点和举措 | 第32-33页 |
4.3 美俄两国保密管理之比较 | 第33-34页 |
4.4 对国家及航天企业保密管理的借鉴和启示 | 第34-37页 |
4.4.1 国家层面 | 第34-35页 |
4.4.2 企业层面 | 第35-37页 |
5 A企业保密生命周期防范体系构建 | 第37-59页 |
5.1 保密生命周期防范体系构建的条件 | 第37-38页 |
5.2 保密生命周期防范体系构建的设计思路 | 第38页 |
5.3 保密生命周期防范体系构建的保障措施 | 第38-41页 |
5.4 保密生命周期防范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 | 第41-49页 |
5.4.1 涉密人员防护 | 第41-42页 |
5.4.2 涉密载体保密防护 | 第42-44页 |
5.4.3 涉密电子文件防护 | 第44-45页 |
5.4.4 涉密信息系统保密防护 | 第45-48页 |
5.4.5 互联网保密防护 | 第48-49页 |
5.5 保密生命周期防范体系构建的运行机制 | 第49-53页 |
5.5.1 保密工作责任制 | 第49-50页 |
5.5.2 定密工作责任制 | 第50页 |
5.5.3 保密考核奖惩机制 | 第50-51页 |
5.5.4 保密应急响应机制 | 第51-53页 |
5.6 保密生命周期防范体系实施的效果评价 | 第53-59页 |
6 结论 | 第59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5页 |
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| 第65-67页 |
致谢 | 第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