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--化学论文--分析化学论文

极低温环境露点/霜点的TDLAS检测方法研究

摘要第5-8页
Abstract第8-10页
第1章 绪论第14-28页
    1.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15-17页
    1.2 露点/霜点温度检测技术概述第17-22页
    1.3 TDLAS技术露点/霜点温度检测研究现状第22-26页
    1.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6-28页
第二章 TDLAS技术露点/霜点温度测量原理第28-51页
    2.1 分子吸收光谱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分子光谱简介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HITRAN光谱数据库简介第29-30页
    2.2 光谱展宽及线型模型第30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多普勒加宽(Gaussian线型)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碰撞加宽(Lorentz线型)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Voigt线型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HTP线型第34-36页
    2.3 TDLAS技术原理第36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Lambert-Beer定律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直接吸收光谱技术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调制光谱技术第40-46页
    2.4 TDLAS技术露点/露点温度测量原理第46-5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水汽分压与露点/露点温度第46-4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露点/霜点温度光谱反演方法第49-50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50-51页
第三章 基于单谱线的露点/霜点温度测量实验研究第51-79页
    3.1 低温光谱特性研究第51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低温光谱实验平台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低温水汽光谱参数测量研究第52-58页
    3.2 光谱处理方法第58-7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露点/霜点温度测量中精确背景扣除方法第58-6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基于L-M算法的多线处理方法第62-6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Voigt线型两翼拟合方法第64-70页
    3.3 露点/霜点温度测量实验研究第70-7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标准温湿度箱露点/霜点测量实验装置及结果第70-7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低温腔露点/霜点测量实验装置及结果第72-7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低温风洞露点/霜点实验测量及结果第76-78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78-79页
第四章 基于多光谱线的极低温环境露点/霜点温度测量方法研究第79-102页
    4.1 吸收线的选择第79-8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适用于极低温环境高动态范围露点温度检测的吸收线选择第79-8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吸收线参数标定第81-85页
    4.2 直接吸收光谱技术与波长调制光谱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第85-9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方法简介第85-8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露点/霜点温度测量范围模拟第86-8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测量露点/霜点温度结果不确定度分析计算第88-91页
    4.3 露点/霜点温度结果溯源研究第91-9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溯源研究实验方案及系统集成第91-9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实验室高纯氮气露点温度测量第93-97页
    4.4 上海计量院的测试结果第97-10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原位对比测量结果第98-9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抽气采样对比测量结果第99-100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100-102页
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102-105页
    5.1 全文总结第102-103页
    5.2 论文创新点第103-104页
    5.3 未来展望第104-105页
参考文献第105-114页
致谢第114-116页
在学期间所获研究成果第116页

论文共11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黄杆菌维生素K2胞外分泌的理化调控及其蛋白质组学研究
下一篇:碳基多孔结构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容去离子性能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