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33页 |
1.1 超材料的提出及其发展 | 第11-14页 |
1.1.1 超材料的提出 | 第11-13页 |
1.1.2 超材料的发展 | 第13-14页 |
1.2 各向异性微纳结构 | 第14-20页 |
1.2.1 手性微纳结构 | 第15-18页 |
1.2.2 各向异性金属超表面结构 | 第18-20页 |
1.3 电磁波的不对称传输 | 第20-24页 |
1.3.1 基于旋磁材料的非互易性传输 | 第20-21页 |
1.3.2 基于手性微纳结构的不对称透射 | 第21-23页 |
1.3.3 基于超表面的表面等离激元不对称传输 | 第23-24页 |
1.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、主要内容及研究意义 | 第24-25页 |
1.5 参考文献 | 第25-33页 |
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| 第33-43页 |
2.1 物理模型 | 第33-34页 |
2.1.1 导体的Drude模型 | 第33-34页 |
2.1.2 理想电导体模型(PEC) | 第34页 |
2.2 电磁仿真方法及软件 | 第34-36页 |
2.2.1 时域有限差分法(FDTD) | 第34-35页 |
2.2.2 电磁模拟软件介绍 | 第35-36页 |
2.3 实验研究方法 | 第36-41页 |
2.3.1 PCB电路板制备 | 第36页 |
2.3.2 矢量网络分析仪 | 第36页 |
2.3.3 聚焦离子束技术(FIB) | 第36-37页 |
2.3.4 电子束曝光技术(EBL) | 第37-39页 |
2.3.5 微区光谱及表面等离激元检测系统 | 第39-41页 |
2.4 小结 | 第41页 |
2.5 参考文献 | 第41-43页 |
第三章 双层手性微纳结构的宽带不对称透射效应 | 第43-61页 |
3.1 引言 | 第43-44页 |
3.2 双层金属棒结构中的宽带不对称透射效应 | 第44-51页 |
3.2.1 长短金属棒模型设置与模拟方法 | 第44-45页 |
3.2.2 光波段宽带不对称透射效应与结果讨论 | 第45-51页 |
3.3 双层十字架结构中的宽带不对称透射效应 | 第51-56页 |
3.3.1 长短臂十字架结构模型与样品设置 | 第51-52页 |
3.3.2 微波宽带不对称透射模拟结果与实验验证 | 第52-56页 |
3.4 小结 | 第56-57页 |
3.5 参考文献 | 第57-61页 |
第四章 多层手性微纳结构的单向偏振转换效应 | 第61-75页 |
4.1 引言 | 第61-62页 |
4.2 手性微纳结构中线偏振光的交叉极化转换 | 第62-67页 |
4.2.1 叠加金属棒模型设置与模拟方法 | 第62-63页 |
4.2.2 线偏振交叉极化转换效应与结果讨论 | 第63-67页 |
4.3 手性微纳结构中线偏振光与圆偏振光的转换 | 第67-71页 |
4.3.1 叠加金属棒结构调整与模拟方法 | 第67-68页 |
4.3.2 线偏振与圆偏振转换情况与结果讨论 | 第68-71页 |
4.4 小结 | 第71页 |
4.5 参考文献 | 第71-75页 |
第五章 连续Ω型金属超材料的不对称透射增强效应 | 第75-87页 |
5.1 引言 | 第75-76页 |
5.2 连续Ω型微纳结构设置与模拟方法 | 第76-77页 |
5.3 不对称透射增强效应与结构参数影响 | 第77-82页 |
5.4 实验验证不对称透射效应与误差分析 | 第82-83页 |
5.5 小结 | 第83页 |
5.6 参考文献 | 第83-87页 |
第六章 光子自旋霍尔效应诱导的表面等离激元不对称传输 | 第87-97页 |
6.1 引言 | 第87-88页 |
6.2 纳米狭缝模型设置与模拟方法 | 第88-89页 |
6.3 模拟计算与结果讨论 | 第89-92页 |
6.4 实验验证与误差分析 | 第92-93页 |
6.5 小结 | 第93-94页 |
6.6 参考文献 | 第94-97页 |
第七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| 第97-99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| 第99-101页 |
致谢 | 第101-10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