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施工论文--施工组织与计划论文--施工计划论文

S超高层钢结构项目进度管理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页
第一章 绪论第11-20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12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进度管理理论研究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进度管理理论方法及模型应用研究第13-15页
    1.3 项目管理概述第15-17页
    1.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7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研究内容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技术路线第18-20页
第二章 S超高层项目实施过程中进度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第20-37页
    2.1 S超高层钢结构项目概况第20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S超高层钢结构项目工程简介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S超高层钢结构项目地区的社会环境和自然条件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S超高层钢结构项目的特点及难点第22-24页
    2.2 建筑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建筑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内容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进度计划管理的方法第24-25页
    2.3 S超高层钢结构进度计划编制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S超高层钢结构项目WBS工作分解结构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WBS编制原则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编制S超高层钢结构工程的工作分解结构第26-28页
    2.4 S超高层钢结构项目管理组织设计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S超高层钢结构工程项目经理部结构图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S超高层钢结构工程项目施工组责任分配矩阵第29-30页
    2.5 S超高层钢结构工程进度计划存在的问题第30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基于德尔菲方法对S超高层钢结构工程进度延后的问题识别第30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S超高层钢结构项目进度管理存在的问题统计分析第33-36页
    2.6 本章小结第36-37页
第三章 S超高层钢结构项目进度网络计划模型的建立第37-46页
    3.1 网络计划技术的应用第37页
    3.2 S超高层钢结构项目网络计划模型的建立第37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对S超高层钢结构项目任务分解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建立项目网络计划明细表第40页
    3.3 S超高层钢结构项目工期时间参数估算第40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S超高层钢结构项目甘特图和网络图第41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估算S超高层钢结构项目完工概率第45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45-46页
第四章 S超高层钢结构项目进度计划监控第46-57页
    4.1 S超高层钢结构项目进度控制的思路及方法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项目进度控制的主要思路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挣值项目管理方法的介绍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挣值法的基本参数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挣值评价曲线第48页
    4.2 S超高层钢结构项目进度计划分析与监测第48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关键路径挣值法管理原理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基于关键路径挣值法的流程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S超高层钢结构项目进度计划监测第51-56页
    4.3 本章小结第56-57页
第五章 S钢结构项目工程进度管理的控制和保障措施第57-61页
    5.1 完善进度管理体系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施工组织设计工作的保障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协调进度目标与其他项目目标的关系第57-58页
    5.2 加强项目进度目标的管控第58-6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制定适合项目的目标控制模式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项目进度目标管理的保障措施第59-60页
    5.3 项目进度管理优化预期第60-61页
结论第61-63页
    本文结论第61-62页
    研究工作展望第62-63页
参考文献第63-66页
附录第66-67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67-68页
致谢第68-69页
附件第69页

论文共6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房地产企业室内装修设计管理标准化研究--以恒大地产为例
下一篇:新农村住宅建设过程质量评价体系研究--以江西省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