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哲学、宗教论文--心理学论文--个性心理学(人格心理学)论文--信念、意志、行为论文

感恩对高职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

中文摘要第2-4页
Abstract第4-5页
1 绪论第8-18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8-9页
    1.2 研究意义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理论意义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实践意义第10页
    1.3 相关概念的研究第10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感恩的定义第10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特质性感恩与状态性感恩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亲社会行为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感恩与亲社会行为第13-15页
    1.4 团体辅导第15-18页
2 文献综述第18-26页
    2.1 感恩的理论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情绪认知理论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情感特质理论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感恩的拓宽建构理论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感恩的道德情感理论第20页
    2.2 感恩的测量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《感恩测量问卷》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《感恩、忿恨和感激量表》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《感恩量表》第21页
    2.3 感恩的研究领域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感恩和主观幸福感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感恩和亲社会行为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感恩干预策略第23-24页
    2.4 已有研究不足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感恩与亲社会行为关系单一片面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亲社会行为整体测量状况的缺陷第24-26页
3 高职生感恩亲社会行为的现状研究第26-36页
    3.1 研究假设第26页
    3.2 研究对象第26页
    3.3 研究工具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特质性感恩问卷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亲社会行为问卷第26-27页
    3.4 研究方法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文献研究法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问卷调查法第27页
    3.5 研究程序第27-28页
    3.6 研究结果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6.1 高职生感恩、亲社会行为的总体情况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6.2 高职生特质性感恩情感在人口统计学特征下对比分析情况第29-30页
    3.7 分析讨论第30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7.1 现状讨论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7.2 高职生特质感恩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7.3 总体讨论第34-36页
4 高职生感恩团体辅导对亲社会行为干预研究第36-46页
    4.1 研究目的第36页
    4.2 过程与方法第36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研究假设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研究工具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研究的主试与被试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干预方案的设计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研究程序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6 团体干预的实施过程第39-40页
    4.3 研究结果第40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实验组对照组在团体辅导前的同质检验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实验组、对照组团体辅导后施测结果分析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实验组前测后测差异检验分析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控制组前测后测差异检验分析第43-44页
    4.4 分析讨论第44-46页
5 结论第46-48页
    5.1 研究结论第46页
    5.2 研究创新第46页
    5.3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第46-47页
    5.4 教育建议第47-48页
参考文献第48-50页
附录第50-56页
    问卷第50页
    附录一 特质性感恩情感问卷第50-51页
    附录二 亲社会行为倾向量表第51-53页
    附录三 团体活动契约书第53-54页
    附录四 团体辅导满意度评定表第54页
    附录五 团体辅导成员自我评定表第54-56页
致谢第56-57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第57-58页
    1. 主持项目第57页
    2. 发表论文第57-58页

论文共5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文征明蕉石鸣琴图初探兼论明代文人生活
下一篇:中职生人格特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:社会性体格焦虑的中介作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