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1页 |
| 1 引言 | 第11-18页 |
| ·植物源杀菌剂研究概况 | 第11-13页 |
| ·植物源杀菌剂的研究现状 | 第11页 |
| ·植物源杀菌剂的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| ·植物源杀菌剂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鉴定技术 | 第12页 |
| ·植物源杀菌剂作用机理研究 | 第12-13页 |
| ·柑橘炭疽病的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| ·柑橘炭疽病的发病原因 | 第13页 |
| ·柑橘炭疽病危害症状 | 第13-14页 |
| ·柑橘炭疽病菌的潜伏侵染 | 第14页 |
| ·柑橘炭疽病的防治研究 | 第14-15页 |
| ·金果榄的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| ·形态学特征及其地理分布 | 第15-16页 |
| ·化学成分 | 第16页 |
| ·生物活性 | 第16页 |
| ·选题依据与研究思路 | 第16-18页 |
| 2 材料与方法 | 第18-31页 |
| ·材料 | 第18-24页 |
| ·供试植物病原真菌 | 第18页 |
| ·供试动物致病细菌 | 第18-19页 |
| ·供试植物 | 第19-22页 |
| ·主要药品及试剂 | 第22-23页 |
| ·主要仪器和设备 | 第23-24页 |
| ·方法 | 第24-31页 |
| ·植物提取物的制备 | 第24页 |
| ·植物活性成分的分离 | 第24-27页 |
| ·植物活性成分的初步分离 | 第24-26页 |
| ·硅胶柱层析分离 | 第26-27页 |
| ·化合物结构鉴定 | 第27页 |
| ·生物活性测定方法 | 第27-28页 |
| ·对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测定 | 第27页 |
| ·对病原细菌的最低抑制浓度(MIC)测定 | 第27-28页 |
| ·抑菌作用机理研究 | 第28-30页 |
| ·对病原真菌菌丝形态的观察 | 第28页 |
| ·病原真菌菌丝体细胞膜渗透性的测定 | 第28-29页 |
| ·病原真菌菌丝体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| 第29-30页 |
| (1) 菌丝体的预处理 | 第29页 |
| (2) 试剂的配制 | 第29页 |
| (3) 标准曲线的制作 | 第29-30页 |
| (4) 样品的测量 | 第30页 |
| ·统计分析 | 第30-31页 |
| 3 结果与分析 | 第31-50页 |
| ·植物提取物对柑橘炭疽病菌的抑制活性 | 第31-35页 |
| ·116 种植物甲醇提取物对柑橘炭疽病菌的抑制活性 | 第31-35页 |
| ·植物提取物对柑橘炭疽病菌的毒力 | 第35页 |
| ·金果榄抑菌活性成分的分离 | 第35-40页 |
| ·金果榄粗提物抑菌活性成分的初步分离 | 第35-36页 |
| ·弱碱性生物碱的硅胶柱层析分离 | 第36-40页 |
| ·弱碱性生物碱的初步柱层析分离 | 第36-37页 |
| ·活性流分18-28 的柱层析分离 | 第37-38页 |
| ·活性流分9-20 的分离 | 第38-39页 |
| ·活性流分6-7 的凝胶柱层析纯化 | 第39页 |
| ·活性流分13-16 的凝胶柱层析纯化 | 第39-40页 |
| ·中强碱性生物碱的硅胶柱层析分离 | 第40页 |
| ·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| 第40-42页 |
| ·化合物JGL-1 的结构鉴定 | 第40-41页 |
| ·化合物JGL-2 的结构鉴定 | 第41-42页 |
| ·有效成分的抗菌活性 | 第42-47页 |
| ·巴马亭的抗菌活性 | 第42-44页 |
| ·巴马亭对柑橘炭疽病菌的毒力 | 第42页 |
| ·巴马亭对10 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抗菌活性 | 第42-43页 |
| ·巴马亭对6 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毒力 | 第43页 |
| ·巴马亭对12 种动物致病细菌的最小抑制浓度(MIC) | 第43-44页 |
| ·药根碱的抗菌活性 | 第44-47页 |
| ·药根碱对柑橘炭疽病菌的毒力 | 第44-45页 |
| ·药根碱对10 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抗菌活性 | 第45页 |
| ·药根碱对7 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毒力 | 第45-46页 |
| ·药根碱对12 种动物致病细菌的最小抑制浓度(MIC) | 第46-47页 |
| ·金果榄有效成分的抗菌机理 | 第47-50页 |
| ·巴马亭和药根碱对病原真菌菌落及菌丝形态的影响 | 第47-48页 |
| ·对柑橘炭疽病菌菌落及菌丝形态的影响 | 第47-48页 |
| ·对5 种病原真菌菌落及菌丝形态的影响 | 第48页 |
| ·金果榄提取物对病原真菌菌丝体细胞膜渗透性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| ·金果榄提取物对4 种病原真菌菌丝体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| ·蛋白质标准曲线的绘制 | 第49页 |
| ·对4 种植物病源真菌菌丝体蛋白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| 4 讨论 | 第50-53页 |
| ·供试菌种和活性测定方法的选择 | 第50页 |
| ·抗菌活性筛选结果 | 第50-51页 |
| ·抗菌机理 | 第51页 |
| ·金果榄抗菌活性成分的分离与活性评价 | 第51-52页 |
| ·论文创新点 | 第52页 |
| ·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| 第52-53页 |
| 5 结论 | 第53-5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4-60页 |
| 附录1 金果榄 | 第60-61页 |
| 附录2 LGL—1 的13C NMR 图 | 第61-62页 |
| 附录3 JGL—1 的1H NMR 图 | 第62-63页 |
| 附录4 JGL—2 的13C NMR 图 | 第63-64页 |
| 附录5 JGL—2 的1H NMR 图 | 第64-65页 |
| 附录6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 | 第65-66页 |
| 致谢 | 第66-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