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5页 |
1.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9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10-12页 |
1.2.1 国外研究成果 | 第10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2.3 综合评述 | 第11-12页 |
1.3 研究框架及研究思路 | 第12-13页 |
1.3.1 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 | 第12-13页 |
1.3.2 研究方法和思路 | 第13页 |
1.3.3 研究核心和思路 | 第13页 |
1.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| 第13-15页 |
1.4.1 创新之处 | 第13页 |
1.4.2 不足之处 | 第13-15页 |
第2章 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 | 第15-19页 |
2.1 风险管理审计概述 | 第15-17页 |
2.1.1 风险管理审计的含义 | 第15-16页 |
2.1.2 风险管理审计的特征 | 第16页 |
2.1.3 风险管理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| 第16-17页 |
2.2 风险管理审计相关理论 | 第17-19页 |
2.2.1 受托责任理论 | 第17页 |
2.2.2 战略管理理论 | 第17-18页 |
2.2.3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| 第18-19页 |
第3章 融资担保公司风险管理审计的问题分析 | 第19-26页 |
3.1 融资担保公司行业特点和现状分析 | 第19-21页 |
3.1.1 融资担保行业特点 | 第19页 |
3.1.2 融资担保行业现状 | 第19-21页 |
3.2 融资担保公司风险管理审计的问题 | 第21-23页 |
3.2.1 风险管理审计部门缺乏独立性 | 第21页 |
3.2.2 风险管理审计的融资风险和信用担保风险导向不够突出 | 第21页 |
3.2.3 风险管理审计的方法技术与融资担保业务不匹配 | 第21-22页 |
3.2.4 对过桥业务的风险管理审计不到位 | 第22-23页 |
3.3 融资担保公司风险管理审计问题的原因分析 | 第23-24页 |
3.3.1 行业内国有资本占比高导致缺乏有效需求 | 第23页 |
3.3.2 风险管理审计观念落后于行业发展 | 第23-24页 |
3.3.3 风险管理审计目标缺乏行业针对性 | 第24页 |
3.3.4 风险管理审计人员素质无法满足行业技术要求 | 第24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24-26页 |
第4章 完善融资担保公司风险管理审计的建议 | 第26-32页 |
4.1 健全融资业务审计操作规章和信用风险评价体系 | 第26-27页 |
4.2 提高风险管理审计部门独立性 | 第27页 |
4.3 风险管理审计理念由财务审查向评价风险转变 | 第27-29页 |
4.4 改进风险管理审计技术和方法 | 第29-30页 |
4.6 提高风险管理审计人员素质 | 第30-32页 |
第5章 瀚华担保公司风险管理审计案例分析 | 第32-40页 |
5.1 公司基本情况简介介绍 | 第32页 |
5.2 瀚华担保股份有限公司风险管理审计实务分析 | 第32-38页 |
5.2.1 实施风险管理审计的保障机制 | 第32-35页 |
5.2.2 风险管理审计的实施 | 第35-37页 |
5.2.3 风险管理审计的成功经验 | 第37-38页 |
5.3 问题与建议 | 第38-40页 |
5.3.1 存在的问题 | 第38-39页 |
5.3.2 针对性建议 | 第39-40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40-42页 |
6.1 结论 | 第40页 |
6.2 展望 | 第40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4页 |
后记 | 第4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