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油田稠油油藏火驱开发效果研究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2页 |
1.1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20页 |
1.2.1 火烧油层技术 | 第13-15页 |
1.2.2 火烧油层筛选标准研究 | 第15-17页 |
1.2.3 火烧油层室内实验研究 | 第17-19页 |
1.2.4 火烧油层数值模拟研究 | 第19-20页 |
1.2.5 小结 | 第20页 |
1.3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0-21页 |
1.4 技术路线 | 第21-22页 |
第二章 火烧油层室内实验研究 | 第22-36页 |
2.1 实验装置 | 第22-23页 |
2.2 实验条件 | 第23-24页 |
2.3 实验步骤及流程 | 第24-25页 |
2.4 实验结果 | 第25-29页 |
2.4.1 油砂燃烧情况 | 第25页 |
2.4.2 温度场分布情况 | 第25-26页 |
2.4.3 产出气组分分析 | 第26-27页 |
2.4.4 燃烧参数计算 | 第27-29页 |
2.5 稠油高温氧化动力学参数计算 | 第29-35页 |
2.5.1热重分析实验 | 第30-32页 |
2.5.2 动力学参数计算 | 第32-35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第三章 火烧油层数值模拟研究 | 第36-56页 |
3.1 火烧油层数值模型建立 | 第36-38页 |
3.2 燃烧管模型历史拟合 | 第38-43页 |
3.2.1 燃料消耗量拟合 | 第39-40页 |
3.2.2 燃烧前缘推进速度和温度拟合 | 第40-41页 |
3.2.3 注气速度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3.2.4 点火温度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3.3 火烧油层影响因素分析 | 第43-55页 |
3.3.1 三维模型建立 | 第43-44页 |
3.3.2 注气速度对火驱开发效果的研究 | 第44-47页 |
3.3.3 原油粘度对火驱开发效果的研究 | 第47-48页 |
3.3.4 含油饱和度对火驱开发效果的研究 | 第48-49页 |
3.3.5 地层厚度对火驱开发效果的研究 | 第49-51页 |
3.3.6 非均质对火驱开发效果的研究 | 第51-55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55-56页 |
第四章 火烧油层直井井网优化 | 第56-70页 |
4.1 直井井网优化研究 | 第56-68页 |
4.1.1 直井布井方案 | 第56-57页 |
4.1.2 模型结果分析 | 第57-62页 |
4.1.3 方案综合分析 | 第62-68页 |
4.2 直井井网射孔层位对火驱开发效果的影响 | 第68-69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69-70页 |
第五章 火烧油层THAI技术优化 | 第70-80页 |
5.1 THAI技术 | 第70-71页 |
5.1.1 驱油机理 | 第70-71页 |
5.1.2 THAI技术优势 | 第71页 |
5.2 THAI布井方式分析 | 第71-75页 |
5.2.1 布井参数 | 第71页 |
5.2.2 布井方案 | 第71-72页 |
5.2.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| 第72-75页 |
5.3 VIHP~1井网影响因素分析 | 第75-79页 |
5.3.1 布井方案 | 第75页 |
5.3.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| 第75-77页 |
5.3.3 试验结果综合评价 | 第77-79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79-80页 |
第六章 油田区块实际应用分析 | 第80-100页 |
6.1 区块概况分析 | 第80-84页 |
6.1.1 地质概况 | 第80-81页 |
6.1.2 油藏流体物性及温压 | 第81-82页 |
6.1.3 区块开发现状 | 第82-84页 |
6.2 火烧油层适应性评价 | 第84-86页 |
6.2.1 Y值判别法 | 第85页 |
6.2.2 经济指标计算法 | 第85-86页 |
6.3 数值模拟模型 | 第86-89页 |
6.3.1 地质模型 | 第86-88页 |
6.3.2 流体模型 | 第88-89页 |
6.3.3 生产动态模型 | 第89页 |
6.4 历史拟合 | 第89-95页 |
6.4.1 储量拟合 | 第89页 |
6.4.2 生产指标拟合 | 第89-95页 |
6.5 火烧油层开发效果评价 | 第95-99页 |
6.5.1 产出气分析 | 第95-96页 |
6.5.2 地层压力对比 | 第96-97页 |
6.5.3 火烧油层开发效果预测 | 第97-99页 |
6.6 本章小结 | 第99-100页 |
结论 | 第100-10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1-105页 |
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| 第105-106页 |
致谢 | 第10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