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观归责视角下的过失犯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导论 | 第8-14页 |
一、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8-10页 |
(一)研究背景 | 第8-9页 |
(二)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二、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0-12页 |
(一)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0页 |
(二)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三、研究方法及论文创新性 | 第12-14页 |
(一)研究方法 | 第12页 |
(二)论文创新性 | 第12-14页 |
第一章 刑法中的过失理论及其困境 | 第14-23页 |
一、旧过失理论及其困境 | 第14-19页 |
(一)旧过失理论的主要内容 | 第14-15页 |
(二)旧过失理论的困境 | 第15-19页 |
二、新过失理论及其困境 | 第19-22页 |
(一)新过失理论的主要内容 | 第19-20页 |
(二)新过失理论的困境 | 第20-22页 |
三、小结 | 第22-23页 |
第二章 客观归责理论的主要内容 | 第23-32页 |
一、制造不被允许的风险 | 第25-27页 |
二、实现不被允许的风险 | 第27-29页 |
三、构成要件的效力范围 | 第29-31页 |
四、小结 | 第31-32页 |
第三章 客观归责理论对过失不法体系的改造 | 第32-39页 |
一、“归因”与“归责”的分立 | 第32-33页 |
二、制造不被容许的风险=过失 | 第33-35页 |
三、过失在客观构成要件中的“归位” | 第35页 |
四、特别认知影响归责 | 第35-37页 |
五、小结 | 第37-39页 |
第四章 客观归责视角下我国过失理论的重构 | 第39-56页 |
一、过失不法:制造不被容许的风险 | 第39-48页 |
(一)过失不法行为的价值定位 | 第39-41页 |
(二)过失不法的判断原则 | 第41-44页 |
(三)过失不法的判断标准 | 第44-48页 |
二、结果归责:实现不被容许的风险 | 第48-56页 |
(一)注意规范保护目的价值定位 | 第48-51页 |
(二)注意规范保护目的判断标准 | 第51-53页 |
(三)合法替代行为和风险升高理论 | 第53-56页 |
结论 | 第56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0页 |
致谢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