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--数学论文--代数、数论、组合理论论文--组合数学(组合学)论文--图论论文

复杂网络的连结原理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9页
第1章 引言第14-24页
    1.1 连结与网络科学第15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“结构主义”与网络科学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网络科学的研究沿革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网络科学的研究对象第18-20页
    1.2 网络观下的连结理论研究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连结论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复杂网络的研究内容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复杂网络中的连结第21-22页
    1.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组织第22-24页
第2章 连结的发现第24-44页
    2.1 网络模型第25-26页
    2.2 连结的发现方法第26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探测法进行连结发现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分类标签法连结发现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阈值法连结发现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关系变化法连结发现第30-31页
    2.3 基于可视图连结发现的脉搏波网络化分析第31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可视图法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脉搏波的可视图网络结构第33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脉搏波状态识别第36-39页
    2.4 二维水平可视图法第39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扩展水平可视图法为二维水平可视图法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美国风场的复杂网络结构第40-42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42-44页
第3章 连结的传递第44-62页
    3.1 传播模型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SI模型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SIR模型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SIS模型第45-46页
    3.2 基于交通网络的传染病传播分析第46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交通网络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基于交通网络的城市间疾病传播第47-50页
    3.3 软件网络中的波及效应与波及度中心性第50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软件网络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全局波及度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局部波及度第53-56页
    3.4 传递概率波及度第56-6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传递概率波及度的计算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渗流和网络鲁棒性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Internet结点重要性与网络安全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基于Internet点渗流的结点重要性研究第60-61页
    3.5 小结第61-62页
第4章 连结的层次第62-78页
    4.1 网络层次模型第62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确定性层次结构模型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面向Internet的层次结构模型第63-64页
    4.2 k-核与层次结构第64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k-核和核数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k-核结构的分解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基于k-核分解的层次结构模型第66页
    4.3 基于波及传递的网络解析第66-6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传递概率波及度分解第66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树状分解的层级网络模型第68-69页
    4.4 基于分层储能单元结构的能源互联网架构拓扑模型第69-7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能源互联网与Internet第69-7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基于分级储能单元的能源互联网架构设计第71-7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基于树状分解层次网络的能源互联网架构宏观拓扑模型第73-7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能源互联网拓扑层次模型鲁棒性指标第76-77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77-78页
第5章 连结的协作第78-96页
    5.1 网络模体第78-8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模体的概念和研究意义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模体查找算法第79-82页
    5.2 脑网与软件网络中的模体分析第82-8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大脑网络第82-8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脑网的模体发现第84-8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脑网与软件网络第85-87页
    5.3 电力网络的模体特征第87-9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电力系统网络第87-8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电力网络的模体分析第88-91页
    5.4 模体势—连结的协作趋向第91-94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模体与设计模式第91-93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模体势第93-94页
    5.5 本章小结第94-96页
第6章 连结的估计第96-116页
    6.1 链路预测方法体系第97-103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链路预测第97-99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链路预测常用方法第99-100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链路预测的评价体系第100-103页
    6.2 基于模体势的链路预测第103-110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基于模体势的结点相似度第103-107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社交网络好友推荐第107-10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预测实验第108-110页
    6.3 连结的估计第110-112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链路预测与演化机制推断第111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基于演化机制的连结估计方法第111-112页
    6.4 基于连结估计的能源互联网宏观拓扑演化机制第112-115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结点的直接连接代价第112-113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结点的连接路径代价第113页
        6.4.3 基于连结估计的能源互联网演化模型第113-115页
    6.5 本章小结第115-116页
第7章 总结与展望第116-120页
    7.1 本文的贡献第116-117页
    7.2 工作展望第117-120页
参考文献第120-132页
致谢第132-134页
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34-135页

论文共13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中国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分析
下一篇:个人所得税收入分配效应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