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引言 | 第8-9页 |
一、不捕直诉制度概述 | 第9-15页 |
(一)不捕直诉制度的含义和特点 | 第9-10页 |
(二)不捕直诉制度形成的立法与实践背景 | 第10-12页 |
(三)不捕直诉制度的理论基础 | 第12-15页 |
1、不捕直诉与人权保障功能 | 第12-13页 |
2、不捕直诉与提高诉讼效率 | 第13页 |
3、不捕直诉与无罪推定理念 | 第13-15页 |
二、不捕直诉现状的实证调查 | 第15-20页 |
(一)S县近五年不捕直诉运行背景 | 第15-17页 |
1、S县实施不捕直诉制度的适用条件 | 第15-16页 |
2、S县实施不捕直诉制度的一般流程 | 第16-17页 |
(二)近五年S县不捕直诉办理情况的实证分析 | 第17-20页 |
1、公安机关适用非羁押强制措施超过逮捕措施 | 第17页 |
2、逮捕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| 第17-18页 |
3、被不捕直诉的嫌疑人逐渐增多 | 第18-19页 |
4、不捕直诉案件类型相对集中 | 第19页 |
5、非羁押强制措施适用总体效果良好 | 第19-20页 |
三、不捕直诉制度的成因分析 | 第20-25页 |
(一)司法实践中相关法律和制度的推动 | 第20页 |
(二)大数据时代公安侦查模式和防控机制的转变 | 第20-22页 |
(三)降低审前未决羁押率的需求 | 第22-23页 |
(四)执法规范化后轻罪案件不断增加的现实要求 | 第23页 |
(五)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倒逼作用 | 第23-25页 |
四、我国不捕直诉制度实施的困境 | 第25-32页 |
(一)制度层面的困境 | 第25-28页 |
1、基层办案机关考评机制的指标设置还不够科学 | 第25页 |
2、非羁押强制措施在执行环节中配套机制不够完善 | 第25-27页 |
3、适用非羁押性强制措施的风险评估机制还不够健全 | 第27-28页 |
(二)实践层面的困境 | 第28-30页 |
1、部分直诉案件办案周期过长,“保而不侦”现象较为普遍 | 第28页 |
2、执法司法机关在不捕直诉制度落实上步调不一 | 第28-29页 |
3、非羁押强制措施在不同犯罪群体适用差异大 | 第29-30页 |
4、非羁押措施适用后难以杜绝有碍诉讼等现象 | 第30页 |
(三)观念层面的困境 | 第30-32页 |
1、执法人员“重打击”的办案理念根深蒂固 | 第30-31页 |
2、执法人员主动适用不捕直诉机制的积极性不高 | 第31页 |
3、被害人的“报应刑”观念限制了不捕直诉制度的适用 | 第31-32页 |
五、完善不捕直诉机制适用的相关对策 | 第32-37页 |
(一)制度层面的完善建议 | 第32-33页 |
1、优化执法司法机关办案考评指标体系 | 第32页 |
2、完善非羁押强制措施在执行环节中的配套机制 | 第32页 |
3、建立适用不捕直诉的风险评估机制 | 第32-33页 |
(二)实践层面的完善对策 | 第33-35页 |
1、坚决杜绝“保而不侦”的现象 | 第33-34页 |
2、加强执法司法机关协调衔接 | 第34页 |
3、强化对非羁押措施的动态监管 | 第34-35页 |
(三)观念层面的完善建议 | 第35-37页 |
1、促成基层执法人员积极转变执法理念 | 第35页 |
2、建立取保候审风险责任豁免制度 | 第35页 |
3、推行不捕直诉的执法说理工作,完善被害人赔偿救济机制 | 第35-37页 |
结语 | 第37-3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9-41页 |
致谢 | 第41-4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