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8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8-18页 |
1.1 作物的抗旱性 | 第8页 |
1.2 作物抗旱的生理机制 | 第8-11页 |
1.2.1 膜脂过氧化与抗氧化保护 | 第8-9页 |
1.2.2 渗透调节机制 | 第9-10页 |
1.2.3 植物激素调节机制 | 第10-11页 |
1.2.4 保护蛋白 | 第11页 |
1.3 作物抗旱的分子机制 | 第11-12页 |
1.4 作物抗旱性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| 第12-14页 |
1.5 谷子抗旱性研究进展 | 第14-17页 |
1.5.1 谷子抗旱性研究现状 | 第14页 |
1.5.2 干旱对谷子形态性状与农艺性状的影响 | 第14-15页 |
1.5.3 谷子抗旱性鉴定的方法与指标 | 第15页 |
1.5.4 谷子抗旱分子遗传研究 | 第15-17页 |
1.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谷子抗旱指标评价与材料筛选 | 第18-32页 |
2.1 材料与方法 | 第18-20页 |
2.1.1 实验材料 | 第18页 |
2.1.2 实验设计 | 第18页 |
2.1.3 测定方法 | 第18-20页 |
2.2 结果与分析 | 第20-30页 |
2.2.1 谷子种质资源抗旱相关指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| 第20-21页 |
2.2.2 不同谷子品种20%PEG胁迫下芽长比较分析 | 第21-26页 |
2.2.3 不同谷子品种20%PEG胁迫下根长比较分析 | 第26页 |
2.2.4 不同谷子品种20%PEG胁迫下存活率比较分析 | 第26-30页 |
2.3 讨论 | 第30-32页 |
2.3.1 抗旱性指标筛选 | 第30页 |
2.3.2 谷子抗旱性种质资源鉴定 | 第30-32页 |
第三章 M79及其双亲抗旱性的转录组测序与分析 | 第32-73页 |
3.1 材料与方法 | 第32-35页 |
3.1.1 材料与实验设计 | 第32页 |
3.1.2 抗旱相关生理指标测定 | 第32-33页 |
3.1.3 RNA提取、cDNA文库构建和转录组测序 | 第33-34页 |
3.1.4 RNA-Seq数据分析 | 第34页 |
3.1.5 功能注释、路径分析、聚类热图和共调控网络分析 | 第34-35页 |
3.1.6 qRT-PCR | 第35页 |
3.2 结果与分析 | 第35-66页 |
3.2.1 M79及其双亲E1和H1苗期抗旱性表型比较 | 第35-38页 |
3.2.2 RNA-seq数据输出和质量控制 | 第38-41页 |
3.2.3 qRT-PCR验证 | 第41-43页 |
3.2.4 M79与双亲在干旱胁迫前差异表达基因对抗旱性的贡献分析 | 第43-45页 |
3.2.5 M79与双亲在干旱胁迫后差异表达基因比较分析 | 第45-51页 |
3.2.6 三种基因型(M79、E1和H1)旱胁迫下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| 第51-62页 |
3.2.7 旱胁迫应答基因在M79中的表达与调控 | 第62-63页 |
3.2.8 M79旱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的共调控分析 | 第63-64页 |
3.2.9 旱胁迫下M79对光合作用相关路径的响应 | 第64-66页 |
3.3 讨论 | 第66-73页 |
3.3.1 谷子抗旱生理机制 | 第66-67页 |
3.3.2 谷子保守的干旱响应途径及干旱应答基因 | 第67-68页 |
3.3.3 M79 VS E1和M79 VS H1差异表达基因在抵御干旱胁迫中的作用 | 第68-69页 |
3.3.4 谷子响应干旱胁迫的分子调控网络 | 第69-71页 |
3.3.5 维持高光合是评价作物抗旱性的重要指标 | 第71-73页 |
全文结论 | 第73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82页 |
ABSTRACT | 第82-83页 |
附表 | 第84-112页 |
致谢 | 第112-11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1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