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1 绪论 | 第7-12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| 第7-8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7页 |
1.1.2 选题意义 | 第7-8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8-10页 |
1.2.1 国外研究动态 | 第8-9页 |
1.2.2 国内研究动态 | 第9-10页 |
1.3 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10-12页 |
1.3.1 研究方法 | 第10-11页 |
1.3.2 技术路线 | 第11-12页 |
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| 第12-14页 |
2.1 概念界定 | 第12-13页 |
2.1.1 精准扶贫提出的背景 | 第12页 |
2.1.2 精准扶贫的概念 | 第12-13页 |
2.2 理论基础 | 第13-14页 |
2.2.1 精细化治理扶贫理论 | 第13页 |
2.2.2 包容型增长与多主体协同治理扶贫理论 | 第13-14页 |
2.2.3 参与式与利贫扶贫理论 | 第14页 |
3 石楼县精准扶贫实践的做法 | 第14-18页 |
3.1 石楼县概况 | 第14-16页 |
3.1.1 地理概况 | 第14页 |
3.1.2 贫困状况 | 第14-16页 |
3.2 石楼县精准扶贫实践做法 | 第16-18页 |
4 石楼县精准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| 第18-30页 |
4.1 贫困户满意度模型构建 | 第18-23页 |
4.1.1 贫困户满意度指标构建原则 | 第18-19页 |
4.1.2 精准扶贫政策指标体系的构成 | 第19-20页 |
4.1.3 选取模型 | 第20页 |
4.1.4 样本的选择与确定 | 第20-23页 |
4.2 基于贫困户满意度评价结果分析其存在的问题 | 第23-30页 |
4.2.1 精准识别存在一定滞后和偏差 | 第23-24页 |
4.2.2 扶贫产业对贫困户收入带动力不强 | 第24-25页 |
4.2.3 扶贫队伍能力不足,帮扶措施简单,形式化色彩浓厚 | 第25-27页 |
4.2.4 农户思想观念落后,内生动力不足 | 第27-28页 |
4.2.5 基础设施落后阻碍脱贫进展 | 第28-30页 |
5 精准扶贫实践中问题产生的原因 | 第30-32页 |
5.1 扶持对象不精准:贫困户分配、退出与重新识别机制的偏离 | 第30页 |
5.2 项目及资金安排不精准:帮扶资源的供给与供需失衡 | 第30-31页 |
5.3 措施到户不精准:帮扶理念与帮扶措施、帮扶制度的脱靶 | 第31页 |
5.4 因村派人不精准:基层扶贫干部能力不足与责任缺失 | 第31-32页 |
6 山西省深度贫困县深化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| 第32-36页 |
6.1 靶向校准:优化扶贫瞄准运行机制 | 第32-33页 |
6.2 分类治理:提升精准施策与帮扶的效度 | 第33-34页 |
6.2.1 帮扶措施应兼顾共性与个性并保持一定的政策张力 | 第33页 |
6.2.2 进一步提升贫困户的致贫原因、脱贫需求与帮扶措施之间的衔接程度 | 第33页 |
6.2.3 健全贫困户的需求表达机制和公共参与机制 | 第33-34页 |
6.3 精准考核:规避政府风险与监管漏洞 | 第34页 |
6.4 增能赋权:锻造精准扶贫核心力量 | 第34-35页 |
6.4.1 要以制度化的形式提升驻村扶贫工作队的贫因治理能力 | 第35页 |
6.4.2 要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脱贫动力,提升贫困人口脱贫能力 | 第35页 |
6.5 制度设计:构建多元主体农村贫困治理体系 | 第35-36页 |
6.5.1 提升多元主体协作扶贫的能力 | 第35-36页 |
6.5.2 厘清不同主体的权限和职责 | 第36页 |
7 结语 | 第36-3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7-40页 |
Abstract | 第40页 |
致谢 | 第4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