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东省对口扶贫政策模式研究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1 导言 | 第9-13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3 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1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11-13页 |
1.4.1 实地调查法 | 第11-12页 |
1.4.2 文献研究法 | 第12页 |
1.4.3 描述统计法 | 第12页 |
1.4.4 归纳与抽象方法 | 第12-13页 |
2 基础理论与相关学术研究及文献综述 | 第13-23页 |
2.1 贫困的定义、标准与成因 | 第13-16页 |
2.1.1 贫困的定义 | 第13-14页 |
2.1.2 贫困的标准 | 第14-15页 |
2.1.3 贫困的成因 | 第15-16页 |
2.2 相关理论阐述 | 第16-18页 |
2.2.1 区域济发展理论 | 第16-17页 |
2.2.2 能力贫困理论 | 第17页 |
2.2.3 信息不对称理论 | 第17-18页 |
2.2.4 系统论、协同论等理论 | 第18页 |
2.3 扶贫国内外一般共性理论 | 第18-20页 |
2.3.1 纳尔逊“低水平均衡陷阱”理论 | 第18-19页 |
2.3.2 莱宾斯坦的“临界最小努力”理论 | 第19页 |
2.3.3 循环积累因果理论 | 第19-20页 |
2.4 国内外反对贫困的主要做法举措 | 第20-23页 |
2.4.1 国外反对贫困的主要做法 | 第20-21页 |
2.4.2 国内反对贫困的主要做法 | 第21-23页 |
3 广东省对农村贫困的治理 | 第23-28页 |
3.1 广东省贫困类型及特点 | 第23页 |
3.2 广东省的扶贫历程和政策 | 第23-25页 |
3.3 广东省对口“双到”扶贫开发的主要模式 | 第25-28页 |
3.3.1 产业发展扶贫模式 | 第25-26页 |
3.3.2 整村推进扶贫模式 | 第26页 |
3.3.3 智力帮扶模式 | 第26页 |
3.3.4 社会保障帮扶模式 | 第26-27页 |
3.3.5 基础设施建设扶贫模式 | 第27页 |
3.3.6 基层组织建设扶贫模式 | 第27-28页 |
4 禅城区对口帮扶清新区实证分析 | 第28-42页 |
4.1 清新区的相关区情及经济发展程度 | 第28-29页 |
4.2 清新区贫困状况和贫困原因 | 第29-35页 |
4.2.1 清新区的整体贫困原因 | 第29-31页 |
4.2.2 贫困村原因分析 | 第31-33页 |
4.2.3 贫困农户原因分析 | 第33-35页 |
4.3 禅城区对口帮扶清新区的扶贫措施和成效 | 第35-42页 |
4.3.1 对口帮扶的基本情况 | 第35页 |
4.3.2 禅城区对口帮扶清新区的框架设计 | 第35-37页 |
4.3.3 禅城区对口帮扶清新区的具体做法 | 第37-39页 |
4.3.4 禅城区对口帮扶清新区的成效 | 第39页 |
4.3.5 对口帮扶中存在的问题 | 第39-42页 |
5 完善广东省对口帮扶政策模式的对策建议 | 第42-46页 |
5.1 尊重帮扶对象的意愿 | 第42页 |
5.2 注重长效机制制度建设 | 第42页 |
5.3 实施双转移以产业带动持久脱贫 | 第42-43页 |
5.4 畅通信息反馈及时细化调整扶贫政策 | 第43页 |
5.5 项目权责到人加强考核与问责 | 第43-44页 |
5.6 建立协同扶贫大格局 | 第44-45页 |
5.7 构建扶贫资讯平台加强沟通交流 | 第45-46页 |
6 结论 | 第46-47页 |
致谢 | 第47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