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3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页 |
| 绪论 | 第8-22页 |
| 一、选题缘由及意义 | 第8页 |
| 二、论文相关概念界定 | 第8-10页 |
| 三、研究现状 | 第10-21页 |
| 四、论文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| 第21-22页 |
| 第一章 南甸土司概况 | 第22-41页 |
| 第一节 南甸土司的兴起 | 第22-23页 |
| 一、“南甸”名称的由来 | 第22-23页 |
| 二、南甸土司的兴起 | 第23页 |
| 第二节 南甸土司的建置沿革 | 第23-28页 |
| 一、元朝建置之前的基本概况 | 第23-25页 |
| 二、元明清时期的建置沿革 | 第25-28页 |
| 第三节 南甸土司的组织结构 | 第28-40页 |
| 一、南甸土知州(公元1398-1444年) | 第28-29页 |
| 二、南甸宣抚司的政权与军事组织结构(1444年-1949年) | 第29-36页 |
| 三、南甸土司的经济组织形式 | 第36-39页 |
| 四、南甸土司的袭替 | 第39-40页 |
| 小结 | 第40-41页 |
| 第二章 南甸土司国家认同观念的发轫 | 第41-49页 |
| 第一节 由“被迫依附”到“心近天朝” | 第41-43页 |
| 一、归顺的“驱动”——麓川扩张 | 第41页 |
| 二、依附获益,心向天朝 | 第41-43页 |
| 第二节 由“地方酋长”到“边地守臣” | 第43-48页 |
| 一、由“酋长”到“守臣”的身份转变 | 第43-44页 |
| 二、“守臣”的联盟 | 第44-48页 |
| 小结 | 第48-49页 |
| 第三章 南甸土司国家认同观念的深化 | 第49-70页 |
| 第一节 边疆危机与国家认同的深化 | 第49-53页 |
| 一、“四面楚歌”下的“巍然不动” | 第49-50页 |
| 二、外夷入侵:“同仇敌忾” | 第50-53页 |
| 第二节 清末“殖民阴霾”下的“据理力争” | 第53-55页 |
| 一、边疆危机与“强边固圉” | 第53-54页 |
| 二、分界中“据理力争” | 第54-55页 |
| 第三节 “救亡图存”与认同的强化 | 第55-65页 |
| 一、滇西抗战中的南甸土司 | 第55-58页 |
| 二、南甸土司的抗日力量 | 第58-65页 |
| 第四节 边疆危机下土司认同的“双面性” | 第65-69页 |
| 一、从“保安会”到“维持会” | 第65-66页 |
| 二、“南、干、盏三司监督厅” | 第66页 |
| 三、从“游击司令”到“不游不击” | 第66-69页 |
| 小结 | 第69-70页 |
| 第四章 “博弈”中南甸土司的“同心向化” | 第70-94页 |
| 第一节 驻地变迁:从“边缘”到“中心” | 第70-72页 |
| 第二节 辖境变迁:由“外扩”到“内缩” | 第72-82页 |
| 一、南甸土司的辖境变迁 | 第72-80页 |
| 二、辖境变迁的“内在驱动” | 第80-82页 |
| 第三节 博弈与均衡:“变”与“不变” | 第82-90页 |
| 一、博弈下的抉择:王朝更替下的国家认同 | 第82-84页 |
| 二、博弈下的“改土归流”:“冲突”与“认同” | 第84-90页 |
| 第四节 德化浸润:汉文化的渗透与影响 | 第90-92页 |
| 一、由“赐姓”到“复姓” | 第90-91页 |
| 二、汉文化的渗透与影响 | 第91-92页 |
| 小结 | 第92-94页 |
| 结语 | 第94-9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96-103页 |
| 致谢 | 第10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