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导言 | 第9-17页 |
(一) 研究缘由及相关概念界定 | 第9-12页 |
(二) 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2-15页 |
(三) 研究意义和方法 | 第15-16页 |
(四) 研究难点及可能存在的创新点 | 第16-17页 |
一、邓小平改革方法论的理论渊源与实践基础 | 第17-25页 |
(一) 邓小平改革方法论的理论渊源 | 第17-22页 |
1. 根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 | 第17-19页 |
2. 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方法论 | 第19-21页 |
3. 批判和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方法论 | 第21-22页 |
(二) 邓小平改革方法论的实践基础 | 第22-25页 |
1. 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| 第23-24页 |
2. 世界社会主义改革实践 | 第24页 |
3. 建国以来我国改革的实践 | 第24-25页 |
二、邓小平改革方法论的形成历程及其特点 | 第25-36页 |
(一) 改革起步阶段形成以探索试验为主的改革方法 | 第26-29页 |
1. 开展真理标准问题讨论,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| 第26页 |
2. 分析我国基本国情,开始农村改革和城市探索试点 | 第26-27页 |
3. 分析我国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,揭示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| 第27-28页 |
4. 分析我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,揭示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| 第28页 |
5. 分析我国国内外环境,揭示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| 第28-29页 |
(二) 全面改革阶段形成以循序渐进为主的改革方法 | 第29-32页 |
1. 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,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启 | 第29-30页 |
2. 农村改革继续深化,科技、教育和对外开放的改革相继展开 | 第30-32页 |
(三) 改革后续阶段形成以宏观控制为主的改革方法 | 第32-34页 |
1. 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要任务的宏观控制方法的形成 | 第32-33页 |
2. 宏观控制方法在政治、文化体制改革领域的应用及完善发展 | 第33-34页 |
(四) 邓小平改革方法论形成历程的特点 | 第34-36页 |
1. 改革改革方法论形成的阶段性特点 | 第34-35页 |
2. 改革改革方法论形成的总体性特点 | 第35-36页 |
三、邓小平改革方法论的主要内容及基本特征 | 第36-46页 |
(一) 根本方法 | 第36-37页 |
1. 改革根本方法与改革一般方法之间的关系 | 第36-37页 |
2. 以解放思想、实事求是为改革的根本方法 | 第37页 |
(二) 认识方法 | 第37-39页 |
1. 矛盾分析方法 | 第37-38页 |
2. 系统分析方法 | 第38-39页 |
(三) 实践方法 | 第39-43页 |
1. 战略决策方法 | 第39-40页 |
2. 探索试验方法 | 第40-41页 |
3. 循序渐进方法 | 第41-42页 |
4. 对立面结合方法 | 第42页 |
5. 宏观控制方法 | 第42-43页 |
(四) 评价方法 | 第43-44页 |
1. 以人民为主体的评价思路 | 第43-44页 |
2. 以三个有利于为改革评价的根本标准 | 第44页 |
(五) 邓小平改革方法论的基本特征 | 第44-46页 |
1. 唯实性与价值性相统一 | 第45页 |
2. 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 | 第45页 |
3. 普遍原理与民族形式相统一 | 第45-46页 |
4.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应用与创造相统一 | 第46页 |
四、邓小平改革方法论的当代发展 | 第46-56页 |
(一) 从“解放思想、实事求是”到“三个进一步解放” | 第46-48页 |
1. 邓小平以解放思想、实事求是的改革方法打开改革局面 | 第47页 |
2. 习近平以三个进一步解放的改革方法开启全面深化改革 | 第47-48页 |
(二) 从“摸着石头过河”到“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” | 第48-50页 |
1. 邓小平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法推进改革进程 | 第49页 |
2. 习近平以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法全局把握改革 | 第49-50页 |
(三) 从“胆子要大、步子要稳”到“蹄疾步稳、勇毅笃行” | 第50-52页 |
1. 邓小平以胆子要大、步子要稳的改革方法把握改革步骤 | 第50-51页 |
2. 习近平以蹄疾步稳、勇毅笃行的改革方法遵循改革规律 | 第51-52页 |
(四) 从“增量改革”和“存量改革”到“均量改革” | 第52-54页 |
1. 邓小平以增量改革、存量改革的改革方法实现改革目标 | 第52-53页 |
2. 习近平以均量改革的改革方法整体协同推进改革各领域 | 第53-54页 |
(五) 从“三个有利于”到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、增进人民福祉” | 第54-56页 |
1. 邓小平以三个有利于的改革方法评价改革成果 | 第54页 |
2. 习近平以促公平、增福祉的改革方法衡量改革成效 | 第54-56页 |
结语 | 第56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0页 |
致谢 | 第60-61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