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致谢 | 第1-6页 |
| 摘要 | 第6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1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1-22页 |
| ·胆固醇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| 第11-13页 |
| ·胆固醇的生理功能 | 第11-12页 |
| ·胆固醇的合成与代谢 | 第12页 |
| ·胆固醇在自然界的分布 | 第12-13页 |
| ·胆固醇在血液中过量时的危害 | 第13页 |
| ·调节人体血清胆固醇含量技术的研究进展 | 第13-14页 |
| ·降胆固醇双歧杆菌的研究 | 第14-19页 |
| ·降胆固醇双歧杆菌的发现与发展 | 第14-15页 |
| ·双歧杆菌对肠道的作用 | 第15-16页 |
| ·治疗慢性腹泻 | 第15页 |
| ·治疗便秘 | 第15页 |
| ·保护肝脏 | 第15页 |
| ·防治高血压和动脉硬化 | 第15-16页 |
| ·改善乳糖不耐症 | 第16页 |
| ·在肿瘤防治方面的辅助性治疗作用 | 第16页 |
| ·双歧杆菌的营养作用 | 第16-17页 |
| ·双歧杆菌作为益生菌应具备的条件 | 第17页 |
| ·对酸和胆盐有一定的耐受性 | 第17页 |
| ·对肠道细胞有一定的黏附性 | 第17页 |
| ·双歧杆菌开发现状 | 第17-18页 |
| ·双歧杆菌因子的开发与应用 | 第17-18页 |
| ·双歧杆菌营养液 | 第18页 |
| ·双歧杆菌药品的开发 | 第18页 |
| ·新型酸奶的开发与应用 | 第18页 |
| ·双歧杆菌冷冻干燥 | 第18-19页 |
| ·益生菌乳制品的发展近况 | 第19-20页 |
| ·课题的意义与任务 | 第20-22页 |
| ·课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| 第20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20-22页 |
| 第2章 体外筛选降胆固醇双歧杆菌及其初步鉴定 | 第22-29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22-24页 |
| ·菌种 | 第22-23页 |
| ·培养基 | 第23页 |
| ·MRS培养基 | 第23页 |
| ·MRSO-CHOL选择培养基 | 第23页 |
| ·仪器设备 | 第23页 |
| ·降胆固醇双歧杆菌体外筛选 | 第23-24页 |
| ·受试菌体外降胆固醇能力的测定 | 第23-24页 |
| ·胆固醇的测定--高效液相色谱法GB/T22220-2008 | 第24页 |
| ·菌种鉴定 | 第24页 |
| ·API50 CH试剂盒法对未知双歧杆菌的鉴定 | 第24页 |
| ·利用16S rDNA的PCR法鉴定双歧杆菌 | 第24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24-27页 |
| ·受试菌的体外降胆固醇能力的测定 | 第24-25页 |
| ·未鉴定双歧杆菌生理生化鉴定依据及反应结果 | 第25-26页 |
| ·未鉴定双歧杆菌16S rDNA的电泳结果 | 第26-27页 |
| ·未鉴定双歧杆菌16S rDNA序列的测序结果 | 第27页 |
| ·讨论与小结 | 第27-29页 |
| 第3章 人体肠胃系统耐受性及人体肠道定植模拟 | 第29-38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30-32页 |
| ·菌种与材料 | 第30页 |
| ·菌种 | 第30页 |
| ·仪器设备 | 第30页 |
| ·材料与试剂 | 第30页 |
| ·培养基 | 第30页 |
| ·耐酸特性实验方法 | 第30-31页 |
| ·菌体准备 | 第30-31页 |
| ·耐酸试验 | 第31页 |
| ·菌落总数的测定 | 第31页 |
| ·耐胆盐特性实验方法 | 第31页 |
| ·体外粘附性实验方法 | 第31-32页 |
| ·Caco-2细胞培养方法和条件 | 第31页 |
| ·受试菌菌体准备 | 第31-32页 |
| ·体外粘附实验 | 第32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32-35页 |
| ·受试菌株的耐酸特性 | 第32-34页 |
| ·耐胆盐特性 | 第34页 |
| ·受试菌株粘附能力的测定 | 第34-35页 |
| ·讨论与小结 | 第35-38页 |
| 第4章 双歧杆菌冷冻干燥保护剂的筛选 | 第38-43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39-40页 |
| ·菌株 | 第39页 |
| ·培养基 | 第39页 |
| ·仪器 | 第39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39-40页 |
| ·扩培 | 第39页 |
| ·菌泥制备 | 第39-40页 |
| ·保护剂添加 | 第40页 |
| ·冷冻干燥 | 第40页 |
| ·冻干前后活菌数测定 | 第40页 |
| ·细胞冷冻存活率计算 | 第40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40-41页 |
| ·单因素试验筛选保护剂 | 第40页 |
| ·优化冻干保护剂 | 第40-41页 |
| ·讨论与小结 | 第41-43页 |
| 第5章 结论及后续研究展望 | 第43-46页 |
| ·主要结论 | 第43-45页 |
| ·研究展望 | 第45-4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6-50页 |
| 附: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| 第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