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8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绪论 | 第11-22页 |
第一节 本文选题背景 | 第11-13页 |
第二节 研究对象界定和研究意义 | 第13-17页 |
一、研究对象界定 | 第13-16页 |
二、研究意义 | 第16-17页 |
第三节 已有研究成果回溯分析 | 第17-22页 |
一、台湾学界关于新世代导演电影研究 | 第17-19页 |
二、大陆学界新世代导演电影研究 | 第19-22页 |
第二章 台湾电影新世代导演创作语境与身份建构 | 第22-39页 |
第一节 不同时期台湾电影创作脉络 | 第23-27页 |
第二节 台湾新电影精神气质的传承 | 第27-31页 |
第三节 台湾新世代导演对新电影的转变 | 第31-39页 |
一、从乡土意识到地方意识的转向 | 第31-34页 |
二、从诗意写实到庶民美学的通俗 | 第34-36页 |
三、从个体经验到多元类型的深耕 | 第36-39页 |
第三章 台湾新世代导演美学风格和作品特色 | 第39-74页 |
第一节 钟孟宏:荒谬暴戾的黑色类型之旅 | 第40-47页 |
一、情景交融与黑色幽默 | 第41-43页 |
二、弑父仪式与暴力美学 | 第43-45页 |
三、双重影像的吊诡操弄 | 第45-47页 |
第二节 叶天伦:魔幻现实主义草根童话 | 第47-57页 |
一、台客形象的多元设置 | 第48-51页 |
二、庶民语言和传统信仰 | 第51-54页 |
三、本土空间的人文色彩 | 第54-57页 |
第三节 陈正道:旖旎光影里浓烈的人文气质 | 第57-63页 |
一、消费文化法则支配下的个性化开拓深耕 | 第58-60页 |
二、文化融合语境下的异度时空与现实关照 | 第60-63页 |
第四节 程伟豪:解构人性的惊悚悬疑飨宴 | 第63-74页 |
一、封闭式空间和心理恐惧的再创造 | 第65-69页 |
二、视听恐怖里的乡野奇谈和时代隐喻 | 第69-74页 |
第四章 台湾新世代导演创作共性及社会母题 | 第74-98页 |
第一节 叙事主题:在地经验和后现代文明 | 第74-82页 |
一、混杂多元主体和暧昧身份认同 | 第75-77页 |
二、理想主义传统和弥合断裂现代 | 第77-79页 |
三、崩落的父权和异化的家庭 | 第79-82页 |
第二节 集体情绪:孤岛失落和返乡焦虑 | 第82-93页 |
一、地方符码的多重拓展和意识建构 | 第84-88页 |
二、乡土民俗的怀旧情怀和时代追忆 | 第88-89页 |
三、抚慰群体失落的世俗神话 | 第89-93页 |
第三节 全球化下电影工业的商业策略 | 第93-98页 |
一、地景形塑与城市行销并进推广 | 第93-95页 |
二、贴近大众的电影商业营销手段 | 第95-98页 |
第五章 对台湾新世代导演的反思和期许 | 第98-119页 |
第一节 发展现状的反思 | 第99-110页 |
一、内容同质化和制作单一化 | 第99-104页 |
二、本土类型的泛滥和空泛表达 | 第104-105页 |
三、台湾电影产业的薄弱和格局的局限 | 第105-110页 |
第二节 未来前景的期许 | 第110-119页 |
一、台湾电影的另一种可能—电视电影 | 第110-112页 |
二、全球化下的异质化策略 | 第112-115页 |
三、展望两岸三地跨界合拍 | 第115-119页 |
结语 | 第119-12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2-124页 |
作者在攻读硕士论文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| 第124-125页 |
致谢 | 第125-126页 |
附录 | 第126-134页 |
一、萧菊贞导演/教授访谈录 | 第126-129页 |
二、台湾新世代导演基本资料及相关作品一览表(此处作品特指剧情长片) | 第129-13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