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6-7页 | 
| ABSTRACT | 第7页 | 
| 一、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一般综述 | 第8-15页 | 
| (一) 立法背景 | 第8-9页 | 
| (二) 入罪的必要性 | 第9-15页 | 
| 1、法益侵害的严重性 | 第9-11页 | 
| 2、动用刑罚的必要性 | 第11页 | 
| 3、帮助行为正犯化的正当性 | 第11-15页 | 
| 二、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犯罪构成 | 第15-27页 | 
| (一) 客观违法要件 | 第15-21页 | 
| 1、本罪的行为主体 | 第15-17页 | 
| 2、本罪的行为 | 第17-19页 | 
| 3、对于“情节严重”的认定 | 第19-21页 | 
| (二) 主观有责要件 | 第21-27页 | 
| 1、本罪中的“明知” | 第22-24页 | 
| 2、“犯罪”的认定 | 第24-27页 | 
| 三、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犯罪形态 | 第27-30页 | 
| (一) 未完成形态 | 第27-28页 | 
| (二) 共犯形态 | 第28页 | 
| (三) 罪数形态 | 第28-30页 | 
| 四、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疑难情形认定及解决思路 | 第30-32页 | 
| (一)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存在的疑难情形认定 | 第30页 | 
| 1、特殊情形下对于“明知”的认定 | 第30页 | 
| 2、特殊情形下对于他人“犯罪”的认定 | 第30页 | 
| (二) 疑难情形认定的解决思路 | 第30-32页 | 
| 1、对于特殊情形下“明知”认定的解决思路 | 第30-31页 | 
| 2、对于特殊情形下他人“犯罪”认定的解决思路 | 第31-32页 | 
| 引文出处及文献 | 第32-34页 | 
| 致谢 | 第34-35页 | 
|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35页 |